——读陈祖美《惊起一滩鸥鹭》:
初识李清照,始于学生年代,语文老师花了整整两堂课解析《点绛唇·蹴罢秋千》,那几乎是老师的一场自我陶醉 。少年的我们,受老师感染,一个个眼里放光、耳朵竖起、屏住呼吸。虽然听得满脑浆糊,却是兴致盎然余兴不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仅用几个曲折多变的动作,便将青春少女面对不速之客到来时的惊诧、慌忙、害羞、好奇以及识得此客竟是目成之人后心生爱慕的心里活动,描绘得淋漓尽致、尽善尽美。
李清照(1084-1155年)号称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人,自小居住济南。是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享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这就是我对才女李清照的所有认知。想要好好地了解李清照,便成了我向来的夙愿,然而,此愿却一直未了。
当我捧起这本《惊起一滩鸥鹭》,萤绿色的封面,简约唯美,瞬间让我燥动的心宁静起来,莫名地,我竟长嘘了一口气。因为,我知道,这本书,便是来了我夙愿的。
本书作者陈祖美终生致力于李清照的研究,是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秦少游研究学会等学术团体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编著有《古典诗词名篇心解》《唐宋诗词名家精品类编·唐代合集·万里归心对明月》
《〈漱玉词〉笺译·心解·选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评传》等二十多本作品,其中《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李清照评传》获得“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和“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奖”。
《惊起一滩鸥鹭》立足于才女李清照的人生轨迹,将李清照的故事与诗词相互映衬,挖掘出李清照的内心世界,探究了才女的人生历程,叙述了才女的悲喜人生。
一、 襁褓丧母,却幸运地被爱包围
李清照的生母是相门千金,颇有文学造诣。只是,早在小清照仍是襁褓之时,便已撒手人寰。
俗话说,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是根草。尤其是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小清照的命运原本堪忧。幸运的是,李家不愧为口碑相传的名门望族,家风甚好。丧母的小清照,在章丘老家生活的很幸福,不仅获得两房伯父胜过己出的关爱,更深得祖父的宠爱。
在那个只有母乳喂养的年代,二伯母主动充当起小清照的养母,承担哺养她的一切义务,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小清照。大伯母不甘落后,对小清照也是呵护有加。小清照并没有因为母亲的早逝而显得生存艰难,她的依食起居与吃穿用度,与李家其他三四个姐妹并无二致。
在祥和的家庭氛围里,在全体家人的爱的滋养下,李清照并没有被施以种种封建规矩,不仅被允许接受德言工容、针黹女红的教养,还被允许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小清照健健康康地长大了,不仅活泼俏皮、人见人爱,还性情豪迈性格开朗。
任职汴京的父亲,虽经年在外,却书信不断,与祖父伯父们细细商量得如何对她因材施教。当得知仅四五岁的爱女志在读书写字且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时,更是喜不自胜,特地为清照开列出许多家藏书。
二、 自有主张,锦囊妙计展才华
李清照自幼便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女孩,不仅天真俏皮性格开朗,待人接物也是自有主见。
自四五岁开始,她便与堂兄弟们一起出入书房读书写字,并顺着父亲为其罗列的书单畅游书海,开始涉猎诗、史及百家之书。在书香墨迹的熏陶下,她文学天赋侧漏,常常语出惊人。
正如“坐井观天自闭光,高飞远看阔容宽”,李清照原本就活泼开朗,喜欢浏览名胜美景,得知父亲恢复旧职,不仅执意著书立说,还钟情古都园林,便向长辈申请远足野游。小清照长见识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学以致用。为了达到远游的许可,她调皮地说出自己远游的理由是“ 我有‘济胜具’”。而济胜具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栖逸》,原文如下:“ 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 ”
当然,小清照不是瞎逛与贪玩,而是揽胜之后,会将景致与自己游历所得,绘声绘色地反复向家人讲述。也正因如此,长辈们不仅对小清照百般疼爱,还想方设法地去满足她的好奇心与未知欲。
殊不知,正是李清照这个投身大自然、钟情山水风物的童心与志趣,为其日后在文坛声名鹤起赋予了足够的养分。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这份童心与志趣与她作品的壮怀激越是想通的。这也从侧面解释了她的诗风虽属婉约派,但她的好多作品却是豪情逸兴的写照,尽显豪迈之气。可见,齐鲁山川的壮阔,为李清照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也涵育了她的胸襟抱负。
十多岁的时候,她虽然对外祖父被追贬、舅舅被革职、父亲遭遇外放感到忧愁痛苦,但在祖父与伯父的开导下,转忧为喜,并为父亲的正义侠道而感到自豪得意。也正是这个经历,启发了她对一些世事和所读书史的思考。
十六岁那年,李清照离开老家,来到父亲身边。她得知父亲虽然文章了得,但在做诗方面却不如秦观与晁补之,于是在心里不甘示弱,暗下决心,欲与前辈们一较高下。通过结识文学忘年交比如晁补之等人,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与造诣。
李清照的处女作《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经由锦囊面世,竟被仰慕苏轼之名的太学生们误做苏东坡、吕洞宾的手笔。全词如下: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整首词写得清新脱俗,纯洁天真,亲切可读,充满了青春律动和生活情趣,与《双调忆王孙》一起,为世人传颂。本词就像是生出了双翼,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为世人传颂。
说起这个锦囊妙计,足见李清照匠心独运,心思细腻。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李清照虽非易于满足且沾沾自喜的浅薄女子,却深知自己的作品若是不被外人所知,无异于夜明珠被深埋地下,是永无发光机会的。
于是她将自己较为满意的两首小词,效仿前辈书家们的字体精心书写后,将其放入特制的锦囊中,让继母放在父亲案头醒目处。
自然,知女莫如父。李格非经过一番慎重操作,这两首词便像长了翅膀,从李清照的闺阁飞到太学、礼部、朝堂以及汴京的大街小巷。
三、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李清照目成赵明诚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缘份,似乎是老天的有意安排。
1099年正月十六这天,清照与侍女一起来到相国寺欣赏诗牌花灯,在乐声鼎沸中,在诗牌、佛牙旁,饱读诗书的清照自然而然地便为侍女讲解起各种诗牌来。
殊不知,她从容淡定的解读,吸引了身旁一少年贵公子的注意。清照莫名一阵不自在,忙向旁边观望,恰好撞上一道凝视自己的目光。就是这个瞬间,两人已是一见钟情。
而这少年贵公子,正是当朝中书舍人兼侍讲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赵明诚不仅是品学兼优的太学生,还是一位颇有名气的金石碑拓收藏家。
赵明诚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那天所遇女子可能是已在汴京崭露文名的李格非之女。于是他便请同伴即李清照堂兄李迥带他进李府,表面上是拜谒前辈师长李格非,而实际上却是先斩后奏为自己相媳妇。
赵明诚进李府时,清照恰好从宅院里的秋千上下来,正累得气喘吁吁。瞥见有外人进门来,慌忙逃离,脚上的鞋掉了,头上的金钗也掉了,好一个狼狈。
我们都知道,清照并非一般的闺阁大小姐,她性格开朗性情豪迈,不会迂腐到“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生的对任何事物的好奇,促使她调皮地躲在门后观看来者何人。
正是这一回望,竟然发现来者是自己的一见钟情。也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一阙《点绛唇· 蹴罢秋千》,将一位待字闺阁的少女心态流传到至今: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再说赵明诚,一年之后,正是弱冠之年,在得知李清照同样钟情于他之后,更加发奋读书。正当李清照的海棠小词《如梦令》再次轰动韩野后,赵明诚读懂了此词景语背后的情感内涵,便更是对李清照不胜爱慕。
赵明诚不愧是才子,为求得“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恪守成规的前提下,他想到了一个高招,借梦境出了一个字谜,暗示自己钟情于词女李清照,并获得了父亲对自己凤求凰的全力支持。
才子佳人的良缘,至此结成。
写在最后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早年生活优渥,备受家里各个长辈的宠爱。尽管幼年丧母,在二位伯母的悉心照顾下,却不曾失却母爱。
都说“幸福的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疗愈。”尽管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颠沛流离,她却一直都活出自信的自己。
正所谓:半生靡丽半生忧,跌宕起伏写传奇。
(我是苹果微语,靠近你,温暖我。若喜欢,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