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布斯新作,《小米创业思考》,讲述了12年里小米的成长历程,以及雷总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总结的工作方法论。叙述风格一如既往地朴实,就像面对面听雷总的发布会,他在台上侃侃而谈,思绪纷飞,真诚而热烈。
很多时候我都在想,为什么雷总这么坚持做高性价,赚辛苦钱?
结合《一往无前》和《小米创业思考》,从字里行间的叙述,我发现了端倪:
雷总就是一个实在人,让他的公司也染上了这种实诚的色彩。
以上,算是个人感慨;以下,算是文章内容。
“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网络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和智能制造公司”,这是小米对自身的完整定义。
产品的开发迭代采用互联网思维,即雷总总结的七字口诀:
专注:围绕公司核心目标一次只做一件事;
极致:心智上无限投入,无限追求最优解;
口碑:超过预期的产品才会带来好的口碑;
快:用高效率覆盖低收益率,带来高收益。
将这七个字,贯穿到四个关键词的方方面面:
技术:技术为本、工程师文化。
用户:和用户交朋友,一切以用户为中心。
产品:爆品模式,产品是王道。
效率:高效率模式,软件、硬件和互联网跨界融合,全链路拉通提效。
从小米提炼出的小米模式,核心即为“铁人三项”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
以此可以分析出小米整体业务模式的特征:
以用户为中心,从移动手机端、操作系统MIUI端、小米网零售端向外辐射,形成增长飞轮,而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生态链模式也是其中一环。
只能说,格局很大~
最后,整理书中闪光点:
1、当遇到复杂问题时,对工程师而言,最重要的是先找到“第一把扳手”,将复杂工程高度简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
2、互联网公司靠提供服务来挣钱,而软件公司靠卖产品挣钱,这种模式决定了软件公司的业务不容易持续稳定增长。
3、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
4、什么才是极致的产品,我理解有两个条件:一是产品要惊艳,设计要惊艳,成本也要惊艳;二是超出了用户预期,真的能让用户尖叫。
5、最优解本身往往并不在于性能指标(按照摩尔定律,性能指标总是会不断提升的),而是源自基于用户需求的更简化或者更集成的实现方法。
6、品牌战略、技术和产品战略,以及用户经营战略是公司整体战略在不同领域的投影,当且仅当这三大战略高度统一、“三位一体”时,公司才能持续高速稳健地发展,取得长久的成功。
7、我研究了一下,发现只有两件事叫创新:一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二是做别人做过了但没有做成的事情。这样的事情肯定不好做,99%的结果是失败。
8、“老板要求做”和“我自己主动要做”,二者的创造能量有着天壤之别。只有自驱动、自组织这样的自发创新文化和探索氛围建立起来、传承下去,工程师们的创新动力和技术才华才能真正得到激发。
9、第一性原理,就是指我们要从事物的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推理,而不依照已有的认识和经验进行“黑盒子”对“黑盒子”的类比。
10、我认为新零售的本质是“效率革命”,零售的本质没有改变,而所谓的“新”,核心在于商业效率的提升。“新零售”与线下还是线上无关,更与轻公司还是重公司无关。
11、小米明确了1+4+X的智能互联业务策略,也就是小米主做1个核心产品,即智能手机(含平板和可穿戴设备),4个关键节点产品,即智能电视、路由器、智能音箱和笔记本电脑,其他广泛连接的智能设备X都交给小米生态链企业和其他合作伙伴。
12、设计为创新提出要求,倒逼我们提高制造水平,这样的例子在小米屡见不鲜,我们称之为“设计驱动产品”。
13、对于设计,我的建议是:明确设计的目的,即为什么而设计。要有明确而统一的设计理念。设计不是视觉概念,而是解决方案,设计应该成为所有业务的牵引力。设计需要有统一的培养系统,重视设计人才,努力培养设计氛围。给设计师们足够的空间,放手让他们发挥创造力。
14、一家真正成熟的公司与一套真正成熟的方法论和模式,要经过行业盛衰和经济周期的考验,才能真正得到验证。
15、大公司做新业务的三个大坑:认知错位、惯性思维、偶像包袱。
16、我们动作要快,心态要缓,战术精进慢不得,战略积累快不得。过于急切容易动作变形,我们要保证现在的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的进步,这是最重要的事。
17、去除浮华的、铺张的、非必要的,追求质朴的、适用的、简洁的消费需求,使得作为幸福方程式的分母的“欲望”更简约而精准,从而也使幸福感得以放大。
18、对小米模式做一个粗浅的总结:在生产制造、流通领域,它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它代表一种更健康质朴的消费思潮和价值取向;在宏观经济视野中,它是一种创新的高效发展模型。而这一切的实现,还有赖于持续的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