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

立德、立功、立言,即“三不朽”,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当年,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就何为“死而不朽”这一问题各自发表过见解。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自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

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并非“不朽”,在言及什么是真正的“不朽”时,叔孙豹说了上面那段话。

唐代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三者分别做了明确的阐释:“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也就是说,“立德”指道德操守,“立功”乃指事功业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立德”、“立功”与“立言”,指向的都是身后之名的流传不绝,因此而谓之“不朽”。而对身后不朽之名的追求,正是古圣先贤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而追求永生、超越物质欲求而追求精神满足的独特形式。

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屈原在《离骚》中说:“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也说道:“立名者,行之极也。”这些话语都表达了先贤对于不朽之名的热衷,不朽之名与通常而言的名利之名并不是一回事,因为不朽之名指向的是一种极致的人生境界,对这种人生境界的追求,激励着个体生命拼搏奋进,敢于取舍,从而释放出无比巨大的能量,昭己名于后世,亦泽被于千秋,而绝非针对求得一时的浪声虚名以得心慰而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