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究竟源自何方?
文/安小西
在爱情里产生过度依赖的时候,我心里已经警觉,但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
我曾经以为,爱的真切,才会有如此深的依恋,也就没把这份不正常当回事。
我是个极度慢热的人,有所察觉的感情,往往已扎根极深,依恋极重。而我又惯于反思,觉得不能因为恋爱,剥夺伴侣的其他活动,恋爱应该是多一份美好,而非告别过去的一切。
也因此,我常常徘徊于二者之间,苦于这度的拿捏,不知如何依赖却又保持独立。
恢复一个人,我最难接受的,恐怕也是那份依赖从此无处寄托,硬生生戛然而止。
当我拜读张德芬老师的作品,开始观察自我的时候,我得到了清晰的指引,明白过度依赖的根源,可以去童年搜寻,去寻访那造成不安和依赖的创伤,去看见那个缺乏安全感和爱的内在小女孩,去救她于水火,去给与她最坚定的爱和支持。
追忆过往,我大致感觉,自己的那份依赖,应该来源于童年的分离创伤。
我能想起最早的关于分离的画面,是小时候,一次睡觉时被父母锁在屋子里。
那时,父母忙于生计,到市场卖青菜去了。而幼小的我,醒来时,身处窄小的屋子,只有一扇小小的窗户,门被从外面紧锁。任我大声哭喊,始终不见有人回应。我看不到外面,只是缩在那个小房子里,以为爸爸妈妈不要我了,哭的撕心裂肺。
再长大一些,我记得,我坐在爸爸自行车前面,穿过渭河,一路回到爷爷奶奶家。从此,我和爸爸妈妈真正的被迫分离。至于有多久,我根本没有概念,只是记得爸爸又骑着自行车走了。
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家里一直很穷,爸爸妈妈想尽办法养家糊口,但只能基本为生。我只记得,他们经常天没亮就出门了,等我睡觉还不见回来。虽然住在同一个家,却经常见不到人。
别的孩子遇到刮风下雨,会有爸爸妈妈来接送。而我,从来都是孤零零一个人,等雨停了风静了再慢慢回家。
印象最深的画面,小学二年级时,一个初春的早上,由于看错了表,我五点多起床就跑到了学校,一路上黑乎乎没有一个人。我一边吓得哆嗦,一边飞速奔跑。当时还下着大雨,教室门紧锁,我一个人站在黑漆漆的屋檐下,又冷又害怕,却不敢再回家,就那么死死地等着。
再后来,我自己成了那个离家的人,去陌生的初中求学。父母又在我高中时外出打工,大部分的时间和事情,只能靠自己一个人来硬扛。
分离,似乎成了我生命中的常态,但我始终局促不安,并没有从根本上接受这个事实。
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恐怕要算爷爷的去世。
当天,爷爷打点滴时,害怕他乱动,我坐在床上托了大半天他的手。下午,爷爷非常清醒,还和我说了说话,医生和大人们也都觉得,应该是缓过来了。所以,我这个小孩,被派出去放羊去了。
没多大一会儿,我被匆匆叫了回去,说是爷爷去世了。我一脸蒙圈儿,刚才不是还好好好的。这种突如其来的离世,导致我总是非常害怕面对死亡,异常恐惧待在爷爷灵前。
在入殓的那一刻,我鼓起勇气看了爷爷最后一眼。可是,那个画面,从此深深烙在我脑海,经常做梦梦到。从来不怕黑的我,开始害怕一个人出现在黑夜里,自己家也害怕。
奶奶是在我上班后去世的,我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可我回家后,从来不敢一个人坐在灵前,总觉得怯得慌。甚至怕的连最后一眼也没敢看,入殓时,我这个亲孙女,始终磨蹭在外围,不敢上前,我特别怕那个最终定格的画面,又一次印在我脑海里。
可是,没有画面,我依然不得安生,伴随我的,是一种非常不孝的斥责感,乃至我经常梦到爷爷奶奶复活,吓得半夜惊醒。
陆陆续续的分离,没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处理,导致我对分离异常惧怕,总有一种转身就会失去的错觉,觉得每个人都要离开我,觉得我始终都只会是一个人。
久而久之,这份惧怕形成强烈的不安,令我难以自处。与人在一起时,害怕别人会离开,总想拼命依赖;不在一起时,总想找个人陪着,哪怕一句话不说,各干各的事情,静静地待着都好。
随着书的引导,我看到了引起我不安的那些分离,明白那是处理不当的综合结果,不是自己的本质,不完全是自己造成的。
我接纳了那个不安的小女孩,承认她的脆弱和依赖,决心用这个大人的自己,一丝一丝处理那些未曾解决的分离创伤,创设相对安全的环境,从此坚定地保护她。
因为看见,我理解那个被锁在屋子的小女孩的恐惧,告诉她爸爸妈妈只是出去工作了,不会抛弃她;理解那个总是见不到父母的心酸,告诉她爸爸妈妈很爱她,不是故意忽略她;理解爷爷奶奶的突然离世,属于大自然的规律,不用耿耿于怀。
我惊异于心理暗示的神奇,当我尝试用这些和自己沟通的方式,疗愈自己时,我打破了长期没见到父母的别扭,开始和父母交心交谈;梦到爷爷奶奶回来看我,让我不必再刁难自己,乃至我可以平静对待他们的死亡,不会在想起他们时总是恐惧。
我想,这是和自己潜意识沟通的结果,一切的揪心,都源于不放过自己。当我认真的对自己进行暗示和沟通,潜意识里告诉自己可以放过自己了,那些害怕和恐惧,也慢慢随之变淡。
于这世界,我们的安全感不多,最易向外寻求,表现的极其依赖另一个人。或许,你可以向我一样,尝试向内探索,追寻安全从何处缺失,以此疗愈自己,获得内心的丰盈。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