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对如何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有错误的认识,成人也一样,成人的”不当行为“称之为:”生活态度取向“,正如孩子意识不要自己的错误目的一样,大人也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提出的”生活态度取向“,重点在讨论大人的抉择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这非常重要,所以要了解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极其对孩子的选择生活态度的取向。
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呢?就是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累积这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它代表着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我们大多数人都想要拥有每一种,生活态度取向的优点,去其缺点,但这是不现实的,每一种生活态度对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的印象都各有利弊,有了对生活态度取向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学会读自己的取向扬长避短。
那么这些生活态度取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其实就在我们是孩子的时候,这些信念就基本形成了,下面的例子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下做出不同的决定:
1、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让别人照顾我。(安逸)
2、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控制自己和局面,这样我才不会觉得受到了羞辱。(控制)
3、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讨好别人,这样别人才爱我。(取悦)
4、我小,别人大。因此,我必须更努力地赶上,甚至做得更好。(力争优秀)
这些幼年的决定造成的结果影响着未来,理解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因为这是由一个没有受过绘制人生蓝图的训练,也诶有年长者所具备的足够的生活阅历来客观的理解生活所导致的,所以理解接纳自己并正视,这有助于帮我们提出一个做出修正的机会,同时还能帮助我们辨别出自己的孩子正在使用哪幅人生蓝图(也就是生活态度取向),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在感到不安全时的反应。
生活态度取向是在感到压力或者不安的时候,陷入到自己生活态度取向的消极行为中,有些想法对一个人有压力,但有些想法对并以个人有可能并不是压力,这就是由我们想法所决定的,所以在有压力下的”必须如此“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取向,而在没有压力安全且不受威胁的时候,我们可能采取的是另外一种生活态度取向,那就是我们的次级生活态度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