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择十本》是我想快些读完又舍不得读完的一本书。写我的读后感前,随着我的索引签再次翻阅画过标记的语句,我的情思跟着一次次震颤。这是许久未成遇见的喜爱之书,心灵之书。看到一位位作者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和感悟,有共情同理,有开阔眼界,有内心静定,或许还是序言总结得好,书中提到的书单,乃三种类型:职业认同、专业发展、视野拓展,这也正是我感兴趣的。
共情同理
“我们的人生之所以会发生重大的改变,那只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需要;而读书,很可能只是因为这种内心求变的具体表达,一种面向他人或亡灵的求援。因此,我以为,读书从不曾改变过我的人生;相反,倒是我的人生不断地改变着我的读书方向。”
读到这段文字,感触良多。我之所以会拿起书本,最开始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再到后面,因为遇见了一些人生路途上让我迷茫的人与事,再后就是因为我的工作需要。我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位老师。如今也谈不上实现梦想,因为这个梦想没有多么伟大,也没有多么遥不可及,而我也是众多教育工作中平凡的一位。因此当人和现实摩拳擦掌时,总会让我产生很多很多彷徨、惶恐、举足无措的心理。胆小的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处理。书本上告诉我们:苦难是一笔财富。但深陷泥潭,无法抽离自己时,往往会很难过、伤心、绝望,四处张望寻找站起来的勇气。杂碎的教育生活,有时候更是让年轻的我,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这时,往往会觉得自己破碎不堪。
幸运的是,每每如此,我总会一头扎进书堆,希望能找点只言片语安抚此时的灵魂,让自己看到前方的希望,舔舐伤口,继续鼓足勇气。这时才会对”苦难是一笔财富“有更深的理解。只有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并且做好当前的事,做好规划,有承受得住的底气,熬过去的苦难才是财富,熬不过去的,被吞噬了的,比比皆是。
我曾经写过一段话,“脚步,总会在于现实摩拳擦掌时送你抵达梦想的地方。”这句话过于文艺和鸡汤。有时候我给学生分享,学生往往情感体验、生活经历不够,顶多只能点点头,仅此而已。事后我再仔细想想,脚步往哪走,选择哪条路,其实就是我们的选择注意力在哪里,当我们在众多选择中关注了我们想要的,或者被迫选择的,那就往前走,这一路肯定会遇见辛苦、操劳、坎坷,但我们满怀期待走向最后的梦想时刻。读书,或许就是我的选择注意力关注的地方,它是我和现实之间的粘合剂,让我一路思考脚步需要向前;又是我和现实的催化剂,不要仅仅沉溺于眼前的,思索脚步怎样向前。
开阔眼界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我真的非常遗憾,高中因学校为了成绩,开学直接分文理科,毫无主见的我,选择了理科,就这样和文科的历史和政治擦肩而过。《书择十本》很多位作者提到了哲学和历史,对于历史稍微还能读懂,但书中涉及的哲学,真是问号连连。哲学,或许能让我换个角度想问题。就像我读心理学,一开始是抱着好奇和期待解决自己当前的问题的心理去的,但读过几本之后,简直像是打开了我认识新世界的大门。
我以前常常觉得自己不幸福。我爸上班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后的酸甜苦辣咸还多着呢!”当时我听了太纳闷,明明现在的生活这么平庸,竟然还有那么多滋味等着我,这样的人生究竟怎么了?”后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叠加,才会发现每个人都有各自去面对和承受的东西,所谓的幸福与否,关键在于当事人怎么看待。
这些亲身经历,更加坚定了对于哲学的需求。我想,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因其学科的育人性很强的特殊性质,也应该传递着某些东西。读完《书择十本》,我内心隐隐感觉,或许正是老师对于自身认同的完整,影响和塑造学生成为完整的人。
内心静定
美国诗人费罗斯特的《林中路》:“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路的选择,来自于多方因素考虑后的结果。人直接或间接或处在别人的评价中。就像那对骑驴的父子,怎么做都会被评论。人生是一段不能回头的路,选择了注定要承担,哪怕别人怎么说。
教师这个职业很特殊,教师作出的不同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环境去解读,会出现不同的差异性 想法,甚至有的很大。比如,我曾经要对学生温柔以待,充分照顾他们的自尊心,遇见学生犯错尽量引导,而不仅仅用简单粗暴的惩罚。但当环境不同,如果这种方式或许对于高中生和初中生比较管用,但对于自控能力差和身处农村大环境,家里爷爷奶奶平常也会打骂的情况相结合,仅仅一味说服教育,效果可能真不是最好。(或许,也因为自己的经验尚浅,还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所以无论是面对工作中的教育行为,还是生活中的种种事情,内心的静定也是“闹中取静”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体感到了,感悟到了,才会更好地去感同身受。
这本书可取之处实属太多,文字写到这里,竟然无从继续,也理不出思路。或许还是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涉足太少。书中提到“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得有一桶水,老师还得指河在哪里”。是啊,我的人生之河在哪里,我的教育之河又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