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件事越来越让自己很苦恼,因为觉得在选择聆听自己的内心需求和“迎合”他人的需求中,暂时无解。直到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突然间,豁然开朗,原来这并不是一个单选题,甚至不是我面临的问题症结。这本书我还没完全看完,今天这篇读书笔记是第一篇,不过,相信你看完也会有所启示。
很长久以来,我认为直爽,是我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骨子里的真实,也有不少人欣赏我的这个优点。于是,我以自己直爽,实事求是,真诚,不说假话,不虚伪,有什么说什么为荣,我认为说假话,恭维别人太虚伪,直到最近我才发现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颇。
很多人认为的“暴力”,会直接想到身体上的暴力,而对于语言、精神和思想上的暴力不是那么的敏感,可恰恰,在这个“说话”更为自由的时代,语音及表达方式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那些我们曾习惯的谈话方式,竟是“暴力”的,且确确实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就拿耿直这一性格来说,因为耿直,容易有什么说什么,现在分析一下,这的确满足了自我的感受和需求,但却没有去观察和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这样的结果,免不了产生语言上的“暴力”,最后,伤害了双方的关系,也带来事后自己心里的内疚。
《非暴力沟通》一书的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Marshall B.Rosenberg),将非暴力沟通中的“非暴力”定义为,暴力消退后,自然流露的爱。在书中,卢森堡博士也将“非暴力沟通”称为“爱的语言”或“长颈鹿语言”(长颈鹿内心强悍,眼界远,能消化带刺植物转化为养料,天生自带无需他人改变的力量)。然而,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者是如此,不论是语音、精神或身体的暴力,还是家庭、部落以及国家的暴力。卢森堡博士形象的称这种语言模式为“豺狗”(豺狗视野较狭隘,急躁,攻击性,多显示为批判和指责)。
当我们开始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的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这样,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每一次互动中我们都能聆听到自己和他人心灵深处的呼声,从而培养尊重与爱。
所以直爽并不见的有多好,说话的时候,先稍微缓下来,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的同时,多点观察对方,感受对方内心需求;就像有时候,对方询问你的建议,并非真的需要你的建议,而是在寻求一种认同感,朋友跟你吐槽,并不是要让你一起加入吐槽,或者寻求你的“正义评论”,而只是想要有个倾听的对象;那么,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避免评论性话语,尊重对方的需求,何乐而不为呢?毕竟,身处在这个人组成的社会中,作为一个人,是有责任让别人开心的。
那还让不让人说实话了?这样就不算是委屈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吗?
不说实话未必是狡猾奸诈,尽说实话也可以是小肚鸡肠,以尊重和善意为前提,再谈直爽和率性,心里多装着别人,也不等于牺牲自己的内心世界,人,都喜欢尊重、关注与爱,这样做是为了让更多爱融入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