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我心里的猴子:焦虑这些事儿》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区分了正常焦虑和病理性焦虑,阐释了焦虑症的本质特征;
第二,丹尼尔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分析了焦虑症的根源;
最后,丹尼尔尝试了治疗焦虑症的诸多方法,包括寻找童年时期心理创伤、呼吸放松法、满灌疗法、传统的倾诉、情绪宣泄法和认知疗法,但这些方法的效果因人而异,并不是对所有的人都有效。
比如对丹尼尔比较有效的疗法是认知疗法。就像之前案例中的小华,小华一直对考试充满恐惧,有着严重的考试焦虑。
高三复习期间,小华内心的焦虑就像一只猴子,上蹿下跳,扰乱心神。那时候,老师一直强调深呼吸对缓解焦虑的作用。年级主任通过广播带领大家进行想象放松训练。
然而,小华心中这只猴子依旧是活蹦乱跳,无法平息。
研究生期间,她寻求了学校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咨询师和她一起探寻引起焦虑的童年创伤。原来,从七八岁开始,小华和妈妈到了一个新的家庭。
刚开始,她还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小女孩,无所顾忌。但在继父严苛的管教下,小华慢慢的变了,变得畏手畏脚,成了别人眼中的“乖孩子”,有了那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该有的懂事乖巧。
小华的焦虑在于她把身边的老师、同学看成了自己的继父,从而对待学业谨慎认真,对待同学朋友也是小心翼翼,害怕出一点差错。
她已经习惯于把自己的情感包起来,去一味的讨好别人,迎合别人。咨询师告诉小华,老师不是父亲,朋友也不是父亲,孩子,没有关系的,做一些让自己开心的事吧。
那一刻,她泪流满面。高中时,老师反复强调的放松训练法几乎没有对小华的焦虑起到缓解作用,但是找到童年时期的心理创伤触动了小华,在后续的治疗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焦虑症可能适用于不同治疗方法。丹尼尔的母亲使用呼吸放松发和满贯疗法非常有效,而丹尼尔使用认知疗法作用明显,小华使用的精神分析方法找出童年时期心理创伤触动了自己。
这本书是一本焦虑症患者的回忆录,并非一本焦虑症治疗方法指南。作者丹尼尔·史密斯以自身的成长经历为例,完整地记录了焦虑症的发病、恶化和缓解过程,所有在同患焦虑症的人看来会有很大的共鸣。
对于想要了解焦虑症的人来讲,本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对于寻求焦虑症的治疗方法的人来讲,还需要阅读更专业的书籍。
比如克莱尔·威克斯的《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阿尔伯特·埃利斯的《控制焦虑》、
安德鲁·所罗门的《走出忧郁》、
九日浩司的《复原力》、
约瑟夫·布戈尔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和
卡尔·弗农的《我们是怎样摆平焦虑的》等心理自助读物。
如果感觉自己的焦虑很严重的话,不要害怕寻求医生的帮助,合理用药也是非常必要的。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症状缓解后,仍然需要坚持服药一到两年,停药和减药需咨询专业的精神治疗医生,千万不要擅自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当然,工作和生活中也需要适当放松身体。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情况的几率较少。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只是做家务,也有助于改善情绪。所以,阳光正好的时候,去公园散散步;假期休息的时候,出去旅旅游;日常生活中买买菜,做做饭,洗洗衣服,这些都可以起到放松身体的作用。
每天或者每周固定几次从繁忙的学习和工作中抽离出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心的事情。别每天总是忙着讨好老板,讨好朋友,讨好家人,也留出一些时间来讨好自己吧。
在这本书中,作者丹尼尔·史密斯在治疗焦虑症的过程中也是阅读了有关焦虑症的书籍、先后寻求了六位精神治疗师的帮助,还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治疗焦虑症的药物。
最终,丹尼尔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适应了焦虑,并学会了淡然平和的和焦虑相处。
当乔安娜想和作者丹尼尔复合时,问丹尼尔是不是还是个疯子,丹尼尔告诉她,自己无疑是会再次犯病的,这不可避免,但向乔安娜保证,自己的焦虑不会像过去一样感染她和他们的感情。
由此可见,丹尼尔已经接受了焦虑,学会了正确面对焦虑。当焦虑来了,就这样和它呆着,用认知疗法剖析它,消散它。
同样的情境,似曾相识。有人问蒋昌建:你的焦虑痊愈了吗?
蒋昌建说,这东西没有彻底治愈这一说。但是现在他每次来了,我就知道,我会调整,等它离开,下一次它还会再来,我也不怕。
“我把焦虑当作一个老朋友”。
我们的一部分痛苦来源于不愿接受自己焦虑的事实,总想赶走它,逃避它。然而,你越是逃避它,驱赶它,越是挣扎,你就越是难受。
身处焦虑之中,就像陷进了一片沼泽地,越是挣扎,越是下沉的厉害。深处沼泽和焦虑的相似之处在于,一是人们想逃离这种不舒服的情境,另一方面,我们会发现,挣扎的结果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
对待焦虑的错误态度比焦虑本身更可怕。正确的方法和态度应该是:做一个旁观者,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察自己的情绪,不去做任何事情影响它,重新建立自己对焦虑的评估。
你会发现,随着时间,焦虑有自己的变化轨迹。有开始,上升,下降,随着时间逐渐变化。
时间可以治愈焦虑,并做好一切,就像丹尼尔担心自己感染了艾滋病该病毒,时间就那样过去,它的身上一直也没有长出肉瘤,那种怀疑和惧怕也就削弱了。丹尼尔也开始逐渐放松下来。
观察焦虑,认识焦虑,接着,就是思考焦虑。“思考”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高级能力,同时,思考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焦虑症患者而言,不同思考对象和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考试越来越近,我还有这么多内容还没进行复习,我要完了。如果考试没考好,爸妈会责骂我,老师会冷落我,同学会瞧不起我,我会考不上大学,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不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
这是不正确的思考,这样思考下去,只能是越来越焦虑。这里说的思考焦虑绝对不是指这些,而是应该这样思考。
我为什么害怕考不好?考不好会怎样?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认可就那么重要吗?只要我取得好的成绩,父母和老师才会认可我吗?同学有心思在意你的成绩吗?你的成绩对同学很重要吗?
就一场小的考试,考试就是查漏补缺的工具,它并不能完全决定我以后的生活。考试考得好,也不是得到父母和老师认可的唯一方式。
而且,人也不可能每次考试发挥都特好,那样就成神仙了。思考焦虑的目的就是找出焦虑背后的不合理信念,考试焦虑的不合理信念就是考试是很重要的,重要到决定自己以后的生活,决定自己的人际关系。
其实,哪怕考砸了,天也不会塌下来。即便是高考考砸了,还能复读呢。俞敏洪三次落榜,最后还是考取了北京大学,创立了新东方。一次考试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还有一些处理焦虑的辅助方法,坚持有规律的作息,有规律地锻炼,日常做家务。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不是等你出现焦虑的时候,你才去锻炼,做家务等等。而是把这些辅助的活动变成你生活的常态。
如果你一出现焦虑,你就去跑步,这是在逃避焦虑。以后遇到焦虑,你还会借助跑步去缓解焦虑,去逃避焦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恶性循环。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出现焦虑,观察焦虑,认识焦虑,思考焦虑找出不合理信念,建立良性认知,最终不再过度关注焦虑。
未来不确定性太多是导致焦虑症的原因之一。未来会发生什么?我们会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还是面试受挫?我们会升职加薪,还是会被炒鱿鱼?我们会成功考上心目中理想的学校,还是会名落孙山?
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太多了,我们无法断言未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未来是靠现在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
现在的成就靠的是过去的努力和积淀,而美好的未来也是靠现在奋斗的汗水来浇灌的。焦虑,紧张,不安,烦恼和压力—所有形式的恐惧,都是因为对未来过分关注而对当下关注不够引起的。
在此,为大家推荐一下埃克哈特·托利的《当下的力量》这本书,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在这本书中还有活生生的能量,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就会感受到这种力量。
关注当下,活在当下,奋斗在当下,我们才可以迎接未来的美好。所以,珍惜当下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也就是行动!心理学有个“21天法则”,说的是通过21天的正确重复练习,就会养成一个好习惯。无论是学习,还是改脾气,只要坚持21天,就一定会改变!
如果光是“想”,并不会缓解焦虑,改善焦虑症,要加上“行动”才能够达成。放弃永远比坚持更容易,成功与失败之间只差一个“行动”和坚持的决心。
在这里,行动具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当我们遇到焦虑时,行动起来,用积极正确的方法去面对接纳焦虑,面对焦虑,处理焦虑;
第二层含义就是在我们遇到焦虑之前,防患于未然。焦虑的成因是问题,解决问题才是缓解焦虑釜底抽薪的办法。
把我们焦虑的事情一件件写下来,这些事情分为两类马上能解决的事情和暂时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于马上能解决的事情就快点解决;而对于暂时不能解决的事情,就制定计划,循序渐进的解决。
像丹尼尔这样顽固的焦虑都可以改善,如果此刻正在收听的你也在和焦虑作斗争,一定要保持信心,积极干预,乐观的对待这只条调皮的“猴子”!
当你学会与焦虑症相处的时候,迎接未来的定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我不会主动去接受这些挑战,或是招揽这些挑战,那不是我的性格。但是如果你给我一项挑战,我只要接受它,我就会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蒋昌建在说这句话时,眼神淡然而坚定。
这是历经焦虑症磨练后,一个豁达的蒋昌建,一个勇于走在自己喜欢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