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后的“蛐蛐”声

蛐蛐,网络流行语,来自东北话,意思是小声在背后议论别人,可以指闲话、坏话或者无中生有的八卦等等,也指人嘴不老实。1

十四岁的小宇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学生。课堂上他总歪在座位上,课本底下藏着漫画;作业要么敷衍了事,要么干脆不交。那天午休,我路过教室,听到他模仿我的腔调:“同学们,今天的作业再加两张卷子!”哄笑声中,我才明白,他们经常会在背后蛐蛐老师们。

起初,我试图用严厉的批评让小宇收敛。可每次谈话,他都梗着脖子,眼神里满是不服气。直到那次他因迟到和门卫起冲突,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涨红着脸喊:“反正你们都觉得我是坏学生!”我忽然意识到,叛逆的表象下,藏着的是渴望被理解的孤独。我给他倒了杯水,说起自己初中时也曾因成绩差被老师忽视,他紧绷的肩膀才渐渐放松。

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策略。课堂上故意向他提问简单问题,发现他值日认真就当众表扬。我还在班级设立“吐槽角”,鼓励大家写下对老师的合理建议。小宇的纸条上写着:“老师,能不能少布置点作业?”我召集班委一起讨论作业量,最终制定出弹性作业计划。慢慢地,背后的“蛐蛐”声少了,教育不是对抗,而是用耐心和理解,去化解孩子心中的坚冰,让他们愿意敞开心扉,与我们并肩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