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初级38期何晓晨分享第211天20230327
【孩子的内驱力从何而来】
1、我有价值。
孩子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这种爱是爱这个人,而非因为我做好了某件事才爱我。所谓无条件的爱。
很多家长说,无条件的爱怎么能够做到啊?其实,绝大多数的家长都无条件地爱过孩子。那就是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甚至会觉得他的屎都是香的,即使他在床上水淹七军,我们也甘之如饴。之所以,我们越来越觉得没法无条件去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逐渐有了“我们的”期望,这个期望没有和孩子的发展相匹配,超越了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觉得父母的爱附加了条件,他们就无法确认自己的价值,自信也就无法建立。没有自信的人往往不愿意向外探索,因为他们害怕失败,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以后别人觉得他们是没有价值的。
2、我有能力。孩子愿意不愿意向外去主动探索,除了价值感以外,还和能力匹配有关。如果在探索过程中因为能力不足而一直失败,找不到胜任感、掌控感、成就感,孩子就会退回到父母营造的保护罩里面,不愿再向外探索。只有当他不断地获得胜任感反馈的时候,他才有继续前进的意愿和勇气。
所以这提醒我们,一方面要发展出与孩子年龄阶段相匹配的能力,比如学龄前孩子主要是运动与身体协调能力,基本的视听知觉能力、注意力;另一方面给孩子的目标和任务要符合其年龄阶段水平。
3、我有梦想。
目标可以父母帮助制定,但梦想一定是孩子私人的属于他自己的。孩子的梦想在成人看来当然在大多数的时候不切实际,但不管多么不切实际,他给孩子带来的动力都会比父母强加的切实际的目标超出太多太多。
换句话说,如果从孩提时期开始,连梦想都要切合实际,那这整个人生会是多么悲惨。童年与童话天然紧密相连。所以,不要嘲笑孩子的梦想,也不要当成玩笑,而是要和孩子一样去尊重这个梦想。
4、我要实现。
只有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梦想,鼓励孩子去实现梦想,有了这个人生目标,孩子才能真正愿意不断向前探索,这种意愿就是我们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前进的动力。
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随着能力的提高、认知的提高、经历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他的梦想和目标可能会不断调整,但他前进的意愿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