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垄断的价值观诅咒?
价值观的否定可能起自垄断导致贫富分化,也有以大欺小的意识。
而对垄断的批评,作者认可的客观方面是:
产出竞争的激烈程度通常是与社会的收入增长速度正面联系着。
所以,其逻辑是:
- 产业的竞争越激烈,社会的收入增长越快
- 垄断妨碍竞争
- 从而也就妨碍社会进步
然而实务中,有一个小悖论:
科技的突飞猛进大幅地增加了人民的收入,竞争无疑激烈,但每一项都是基于有垄断性的发明。
竞争发明专利是争取垄断,不维护这种垄断我们今天不会有数码科技。
这是说:
- 竞争虽然激烈,但是参与者都是为了实现垄断 —— 那么
- 谁在反对垄断呢?
- 应该是政府和其他竞争者了,也包括产业链的上下游、以及终端消费者
- 那么,专利的时效、反垄断的监管等,都是具体的手段了
另外一方面:
不是所有产出竞争都对社会有利。那有名的公海捕鱼导致租值消散。。。
所以:
经济学者历来反对的主要是政府以牌照约束竞争人数,又或者是政府因为要维护国营的生存而阻值私营的参与。
就是说,用行政手段来排除竞争是不应该的,但是也要考虑通过牌照等来防止租值消散。
那么,过去的经济学家,是如何分析垄断带来的问题呢?
首先是垄断者的觅价行为,带来了称之为“死三角”(Deadweight Loss)的福利损失:
垄断者为了争取租值或财富最大化,他的产出均衡点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
但他定的价等于平均收入,所以价是在边际成本之上。
图示的效果如下:
但是:
逻辑有沙石。
有死三角存在,增产可以大家得益,何乐不为哉?
这里的核心假设没有明说:
- 这是一个“瞬时”的市场,供给和需求都是瞬间撮合的,或者时间很短 —— 比如作者之前提到的荷兰鲜花市场
- 如果垄断者只能定一个价格,那么最优化的点就是MR = MC,带来Deadweight Loss
- 但是如果能进行价格歧视 —— 尤其是价格能随着时间进行调整、比如降价,当然可以应收尽收了
实际情况肯定比简单的供需两条线交叉,复杂的多,生产者的行为是基于预期投产,并行的是基于预期定价,随后两者皆可调。而作者也认为:
垄断产出不一定有死三角,但这是本卷第六章 —— 《成本定律与觅价行为》—— 的话题。。。
如果MR = MC,带来的第二个角度是剩余容量(excessive capacity)了:
垄断者面对的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在竞争下平均成本的碗形曲线会贴在那倾斜的需求曲线上,贴点之价是均衡价,高于边际成本。。。
张伯伦于是说着浪费源自“剩余容量”(excessive capacity)的存在。
图示的效果如下:
怎么破呢?
他说的贴着需求曲线的碗形平均成本曲线显然是包括租值的,即是包括上头成本的租值及垄断租值。
其实回到了作者在第二卷中,对成本曲线的分析 —— 作者的解释:
最低的平均成本只可以是指直接成本。。。
边际成本曲线穿过碗底是定义性的。。。
租值也是成本,加在直接平均成本的曲线之上课得另一条碗形的总平均成本曲线。
向上加,加到哪里呢?加到包括租值的平均成本曲线贴着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
要注意的是:
如果增产或减产会导致生产的方法不同,直接平均成本曲线要重画。
直接平均成本曲线要重画,而租值是要不断被市场所决定 —— 带来的结果是:
为什么我欣赏弗里德曼之见:一个垄断者面对的向右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是他的平均成本曲线。
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
租值是成本,但不是产出的直接成本,而产出的均衡点是与租值成本无干的。
这就形成逻辑自洽了。
作者的总结是:
对真实世界有基础性的认识是学经济学的起码要求。
什么意思呢?说的是don'ts:
生意老板日算夜算都在算怎样节省成本,问他成本是否最低不是显得很无知了?
对应的是dos:
同学们要学梁惠王问孟子,问利何在。
那所谓无效率的意思,是指有利而不图。
显然有利可图而不图,是不可能的,要问“为什么”,这样:
会直接地带到有关的交易费用局限那边去。
做研究生时我这样问,问出了佃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