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住一个房间的女孩儿名叫王敏,家在南充,离蓬安大约有半个小时的车程,蓬安隶属四川省南充市,按道理,女孩儿也算是市里的孩子,怎么也到一个小县城来应聘呢。或许她也用同样的思维在想我,一时间,就在这个巴掌大的小县城,我们都变成了有故事的人。
晚上,我们俩坐上1路公交车来到嘉陵江边的周子古镇(1),古镇不大,整个一条街也就有个一公里左右的样子,但却是原汁原味的,没有经过任何重建和修缮。或许是地方也的确太小无法形成规模,所以来这里旅游的外地人几乎为零。还有就是天下闻名的阆中古城离蓬安大约也就一百公里左右。
古镇里依然有很多住户,跟寻常百姓家一样在这里居住和生活,因为地处嘉陵江边,古镇住户的房屋大都阴暗潮湿。做生意的也只是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几家特产店儿,印象深刻的有“姚麻花”“曹氏豆干”“相如玉兔”还有一家铁匠铺,再就是有两家卖旧饰品的,什么银镯子,玉器等,都破破烂烂的,如果是真的,或许在这个偏远的周子古镇真能淘到你想要的宝贝。
在古镇入口,有两个卖锅盔的,蓬安的锅盔有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烘烤的又薄又脆类似于烧饼的东西,中间塞上麻辣米粉,就是当地极受欢迎的特色美食了。我买了一个,和王敏一个人吃了一半,说实在话,对于我这个北方人来说实在不敢恭维。
往上走就是龙角山(2),大约海拔有600米左右,这山得名据说是唐代画圣吴道子在此作画数日,画成千里嘉陵胜境,有诗云:
笔墨纵横吴道子,丹山碧水李将军。
人称册水嘉陵好,烟渚紧锁相如村。
山顶有一个极宽敞的平台,伴着铮亮的灯光,好多人在平台上跳舞。吴道子的半身头像依靠在整个广场一侧,凝神斜视的方向正是源远流长的嘉陵江。
县城的公交车最晚一班是六点,所以我们只能步行返回,石静穿着高跟鞋表现出很痛苦的样子,等走到我们入住的酒店她的脚也磨了好几个水泡。酒店前台的工作人员说,从龙角山打车到这里只需要4元,我们俩面面相觑,但其实从龙角山下来一直走到住处我们也没有看见一辆出租车。
睡觉前,王敏一遍一遍的在念叨着明天面试时需要的自我介绍,反过神儿来疑惑的问我说:
“你打算说什么啊?怎么也没见你准备呢?”
我说:“坦然面对,有什么就说什么,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她说:“你肯定能过。”
我说:“那不一定。”
我睡觉的时候她还在那里嘟囔着:
“大家好,我叫王敏… …”
(1) 周子古镇,又名:周口镇、舟口,与相如故城(今锦屏镇)隔江相望。被誉为嘉陵江上最后的码头古镇。长约1000米的百年古街,隶属于四川南充市蓬安县管辖,是南充(司马相如故里)著名的旅游点,位于蓬安县下河街,周子古镇兴于唐宋年间,千年积淀,蕴育了厚重独特的码头古镇文化。现还有不少居民常年居住在这座古镇里。达成铁路,南大梁高速可到达蓬安。
(2) 龙角山名来源于山脉走势,其山犹如一条卧伏于嘉陵江边饮水的龙,山顶犹如龙角,人们因此呼为龙角山。此山在唐代已是一座名山,《元和郡县志》对其有所记载。清代安徽监生周铭的《龙角山》诗,很好地描写出了龙角山美景。其诗云:“拏云气骨势纵横,夜月如珠颔下明。词客不须攀绝顶,狂吟唯恐卧龙惊。”山上现有吴道子天梯、画圣广场、画江楼、红军树、龙角圣水、龙角寺、乡友林、半山亭等景点。
*****
第二天一大早,当我醒来的时候,女孩儿还在那里一遍一遍的嘟囔着:
“大家好,我叫王敏。”
我勒个去,这家伙不会因此一夜未眠吧。
到街边的小店吃了4元一碗的肥肠米粉,好吃量足,的确是很实惠。
当我们来到六楼的时候,会议室的门还紧锁着,看了看表,还不到8点,王敏好像有点紧张,依然再絮叨着她的那个自我介绍。
八点刚过一点儿人员就已经都到齐了,来参加面试的一共有16人,淘汰10人,胜算率还是满高的。小伙伴们聚集在会议室门口叽叽喳喳的吵个不停,除了我之外,都是20来岁的年轻人,我在其中的确有点不那么协调,不仅仅是搭调不搭调的问题,根本就都不是一个世界里的人。
八点三十分,上来一个工作人员,手里拿着一摞纸,后来才知道她就是在一楼办公室办公的澜主任,主要负责采购,签到,接待等琐碎的事情。澜主任让每人抽了一张纸条,纸条上一共有两段文字,第一段是新闻,第二段是散文,每个人抽到的都是不一样的,然后每人又抽了一个序号签,我抽到的本来是13号,后来又往后推了一个号成了14号,因为本来要求最后一个面试的16号要赶回攀枝花电台,就把她又安排在了第一个面试,原本抽1号的那个人又不愿意最后一个面试,所以就往后顺延了一个序号,据说后来因为蓬安电台这边没有满足她的一些条件,最终也没有来上班。我在领导给我使用的笔记本上看到过那个16号的音频和视频应聘资料,很优秀的一个主持人。
面试官一共有五六个人,前一个人进去面试的时候,其他的人都在门外候场,而且在进去面试之前几分钟,澜主任会出来让下一个要进去面试的抽一个自行发挥的题目,你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构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我抽到的题目是:什么是社会公德、什么是工作责任感,两者选其一。
每一个面试出来的人都如释重负的样子,有的说面试老师自顾自的在聊天,你说什么他们根本就没在意,所以不用紧张。还有人说一进去那几个面试老师就齐刷刷的看着你,紧张的话都不会说了。轮到叫我的名字时,心还是扑扑腾腾的跳了起来,我心理素质向来不好,即便是到了八十岁也还是这个样子。
放话筒的位置就在面试老师们的正对面,相隔也就两三米的距离,我一进去,所有面试老师的眼神都向我聚焦过来,大概都知道我是大老远从济南赶来,带着各方面的好奇和关注。
其中一个年龄最长的大约有50岁左右的女面试官说:
“你是从济南来的?”
我说:“是。”
“那你是怎么知道这里招聘的?”
我说:“百度上搜的”
“坐火车来的吗?”
我说:“是。”
“哦,那得坐多久才能到啊”
我说:“大约30来个小时吧。”
“济南也算得上是个大城市,到一个小县城来工作,你能适应吗?”
我说:
“其实我一直都喜欢这样安安静静的小县城,因为我从小也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济南的时候,我也很少在市区呆着。来这里应该是最理想的结果,因为我之前想到的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工作就去偏远的山区支教。”
“考虑过工资待遇问题吗?我们这里只是个小县城,而且是事业单位,工资待遇不高。”
我说:
“我对物质要求不高,饿不死冻不着就是好日子。”
“好,那你先做个自我介绍吧。”
我稍微沉了沉说:
“先说说我的名字吧,我在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名字,最早在济南电台时的播音名叫“芳林”,后来到了山东电台叫“肖雨”也就是我现在一直用着的这个名字,其实我的真名字叫白金玲。在山东台的时候因为经常收到听众邮寄来的包裹,那时候还没有快递这么发达,寄来邮件直接签个名字就可以接收了,那时候都是要本人带着身份证到邮局去领,如果名字与身份证不符,需要单位出证明,我开证明的频率太过频繁,领导就说你还是改个名吧,反正名字也就是个代号,这样也方便。后来就改成了“肖雨”一直用到现在,但我最喜欢的名字是我的网名“沉醉不知归路”很多人问我怎么起了个这么伤感的名字,我说,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跟你们是不一样的,我理解的“沉醉不知归路”是:生活很美好,沉醉其中不忍离去。
有一个儿子刚刚考上大学,所以我可以无牵无碍的工作,如果可以,我想我再工作个十年八年应该没什么问题。对于我这个年龄来说,也许这就是我人生中最后的一份工作,所以我一定会尽心尽力的面对,再就是我也为自己在这样的年龄还能有机会、有能力参与社会竞争而充满热情和感恩。”
做完自我介绍,就开始读抽到的纸条上的那两段文字,还有在面试之前临时抽到的那个题目:什么是社会公德、工作责任感任选其一。
我说:“这两个我都说一下吧。其实也不用拔的这么高,我理解的社会公德就像幼儿班老师教孩子那么简单,只要大家都不随地吐痰,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购物或者上公交车等按秩序排队就足够了。再就是说说工作责任感,一样也不用说的那么高尚,做工作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单位发给你的那份工资就可以了。这就是我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理解。”
其实,严格的面试不只是让你阐述文字所体现的道理,而是看你在限定的时间之内如何把控节奏,并且能首尾呼应,自圆其说。
后来才知道在面试的几个人里,其中比较年长些的一直跟我对话的是南充市广播电视台的副台长王梅梅,是蓬安台特意邀请过来的主面试官。
面试完出来,小伙伴们都凑上来问这问那。澜主任出来让下一个要去面试的人抽了一个题目,笑眯眯的冲着我:
“说的真好,你肯定能过”。
中午在回酒店的路上,正好遇到面试的那几个领导一起去吃饭,澜主任看见我和石静说:
“过来跟我们一起吃吧。”
前边的几个人也说:“来吧来吧,跟我们一起吃吧。”
就这样,我们俩个很幸运的跟几个面试官在一个饭桌上吃了一顿家常饭(本次午餐严格按照中央的八项规定)
16人参加面试,最终留下5人。我,还有前边提到的和我同住一个房间的王敏,另外三个都是土生土长的蓬安人,一个叫王曼,是某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大三在读学生,另外两个同姓“邓”,一个叫邓海霞,一个叫邓海虹。邓海霞之前是蓬安一家服装店的售货员,邓海虹是某私人教育机构的培训讲师。原本还有一个来应聘的男生是做婚礼主持的,当时一起选人的时候,祝台问我都谁能上节目,我第一个感觉可以的就是他,但后来因为这里给的工资太低所以还是决定继续当婚礼主持人了。还有一个就是王曼,应聘的时候表现的很放得开,但后来等真正到工作岗位上的时候,她的表现竟然是最差的一个。负责广播的主任任央点名要把邓海霞和邓海虹留下,遭到新闻部武主任的强烈反对,武主任坚持宁缺毋滥,任央说:
“连人都没有,开播的时候怎么办,总得有节目吧,邓海霞和邓海虹是我的亲戚,我会亲自带她们,我保证能把她们带出来。”
然后武主任和任央就围绕“宁缺毋滥”和“亲戚”这两个关键词吵的面红耳赤,估计这样的画面在类似的场合中经常出现。
祝台很平静的说了句:
“那就这么定吧。”
最后还不忘跟任央交代一句:
“肖雨在广播方面比较有经验,关于节目方面多跟肖雨沟通一下。”
然后,问了一下我的一些想法,并希望我能站在主人翁的角度多考虑一下电台的节目设置以及具体内容。我只是礼节性的应和着,有任央在,我是不方便多说话的,甚至从一开始我就已经感觉到了她对我的不屑和敌意,这一切或许正是由于祝台对我的看重带来的。
所以很多时候,领导对某一个人的格外高看其实等于是在这个人与同事之间建起了一堵墙,但没办法,这就是工作带给我们的附加成分,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承受的部分。
******
2014年7月19号,这是我来到四川的第一个周末,对我这种资深驴友来说是肯定不会放过这难得的假期的。同事们说,天下闻名的阆中古城距离蓬安也就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那就这么定了,这个周末去阆中。
我在的时候还不能网上购票,所以提前一天到长途客运站购买了去阆中的车票。第二天一早,我就出发了。
这种背着背包游走在陌生街道的感觉一直都是让我兴奋和向往的状态。
中国的古城比较有名的那几个,我基本都走的差不多了,如果不去深究古城背后的历史,单就古城的结构来看基本都大差不差:有一条贯穿古城的小河,小河上有拱桥,小河里偶有几个穿着民族服装唱着当地小调摇着橹的村民划着小船在河里慢悠悠地飘过,还有古镇的石板路和街道两旁一家挨一家的小商埠,好像所有的古镇卖的东西也都大差不差,少不了的手鼓店,不能缺的玫瑰饼,还有挂着各种印染或者棉麻面料的民族服饰,在古镇的一角往往还会看到一个现场给游客画像的“老艺术家”。
但阆中古城与其它古镇相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别,首先不同的就是阆中独有的历史文化。古城阆中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棋盘式的古城格局,融南北风格于一体的建筑群,形成“半珠式”、“品”字型、“多”字型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备的典型范例。古城建址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
阆中,古称保宁,位于四川境内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2000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之美誉。
来到阆中,已几近中午,一家装修很别致的“伤心凉粉”小店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要了一碗,然后拍照发朋友圈说:
“伤心凉粉”是伤心了来吃,还是吃了以后伤心呢,不过这么一点就7元钱,还真的是让人伤心啊。
同事留言说:因为太辣,吃了会让人流泪,所以叫伤心凉粉。么么哒,还真的是会联想啊。
在阆中古城看到最多的就是张飞牛肉和保宁醋。好多店铺都在卖牛肉的案头下帖着一张醒目的白纸,上面写着:泡脚醋 批发。我实在是费解,为什么把泡脚醋的广告放在紧挨着切牛肉案头的下方,不知道买了牛肉的游客看到下面写着的泡脚醋几个字是否还吃的下。再就是这牛肉和张飞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在小店门前拍了一张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揶揄道:
用泡过脚的醋煮的肉有这么好吃吗?用泡过脚的醋煮牛肉,然后再用煮过牛肉的醋泡脚?用泡过脚的醋煮了牛肉然后再批发?张飞牛肉用第几遍泡了脚的醋煮了口感最好吃呢?
同事在下面留言说:张飞牛肉本名干牛肉或保宁干牛肉,产于四川阆中市,由于境内回民聚居,因此是具有浓厚的回民风味的特产。其表面为墨黑色,切开后肉色粉红,肉质纹丝紧密,不干、不燥、不软、不硬.食之咸淡适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因其外观特征为"表面墨黑内心红亮"恰好和历史上的猛将张飞其人"面皮墨黑一颗红心向蜀汉"的特征很像,后世人称张飞牛肉。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
我回复说:明白了,懂得还真多啊。同事随即发来消息:我是百度的。
之后,我特意搜索了一下有关这方面的资料:相传,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拜兄弟时,曾大摆酒席,为有可口的下酒菜,张飞把他多年制作牛肉的方法说出来,供厨师制作。原来,张飞不仅是一位屠夫,而且是一名烹饪好手,他卤制的牛肉味道香美可口。宴席开始,弟兄们一边饮酒,一边吃牛肉,猜令划拳,好不高兴。都称:"张飞牛肉好吃!"
其实这也只是现代商人为"张飞牛肉"杜撰出的一些故事来增加它的卖点罢了。但向来不受忽悠的我,还是忍不住买了一点点尝了尝,没吃出有什么特别,甚至总觉得掺杂了泡脚醋的味道,这样的广告效应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心理作用,所以,这些小商埠的促销手段我是着实不敢恭维的。
保宁醋是四川阆中的传统名产,为中国“四大名醋”之一,始创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产于阆中(古称保宁府),故称之为“保宁醋”。“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保宁醋不仅是调味佳品,还是中国唯一的“药曲醋”,有防癌抑病的功能,据说保宁醋厂区附近数十年来无一人患癌症。回去的时候,同事们第一句话就问我:没捎点保宁醋回来吗?我说没有。一想起那些贴在牛肉下面的“泡脚醋”几个字,我的胃就说不出来的翻腾。
夜晚的古城是别有一番味道的,所以每到古城,我都是要住上一晚。花上20元钱,到中天楼上看阆中夜景,被嘉陵江环抱着的阆中古城犹如一艘巨型油轮行驶在历史的长河中,给人一种穿越时空之感,眼下的灯火像极了满天的星辰,这种与尘世悬隔的感觉让我几近恍惚,好像又回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如果你是张飞,那我又是谁呢?
第二天,我早早起床,在阆中古城溜了一圈,几乎空无一人,人也真是奇怪,人多的时候嫌喧闹,人少又会心生落寞,但这种落寞我还是很享受的。绕了一圈回来,人们还都没有起床,我背起背包,已经准备出发了,因为我买的是中午回蓬安的车票,一上午的时间我可不想荒废。
黄花山红军纪念馆又名阆中红军烈士纪念馆,是为纪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红军在当地斗争历史而建设的场所。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的指挥下,转战阆中3年之久。阆中境内至今仍然留有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阆南县委旧址、阆南县苏维埃旧址、红军石刻标语、阆中红军纪念碑等红军遗迹。1991年经阆中市委、市政府批准建立,1996年落成, 建筑重顶飞檐,古朴凝重,极具民族风格。馆内设三厅、两室、一碑林,分别展出红军老战士、英雄烈士的事迹、书画以及红军留下的宝贵文物和石刻标语。纪念馆正面镶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阆中红军纪念馆"馆名。在纪念馆对面矗立着高6.2米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馆碑融为一体,松柏掩映,庄严肃穆。
我去的时候,整个纪念馆几乎空无一人,不知道是因为没人光顾,还是本来就不对外开放,烈士纪念馆的门一直是锁着的,面对纪念馆的左手边有一个楼梯,走到一楼半发现也是锁着的,很想到上面俯瞰一下整个纪念馆。返回到一楼然后向上张望,看到二楼的一间小屋里有一个门是开着的,有一对中年模样的人正在门口做饭,应该是夫妇吧。我用商量的口吻冲上面说:
“我是从遥远的山东来这里旅游的,我能到上面去看一看吗?”
中年男子朝我说话的方向看了看,然后很爽快的答应了,拿了钥匙让女人给我开门,女人开了门,然后把大铁锁挂在门鼻儿上跟我说:
“你下来的时候别忘了锁上就行。”
在济南少见的蓝天白云,下面是如此庄严肃穆的红军纪念馆,不知道为什么,心情也格外庄严起来,拍了几张照片,返回锁好门,冲楼上说了声:
“谢谢了!”
心里充满感激,为他们祈祷:好人一生平安!
从红军纪念馆出来,在赶往车站的路上,几乎每家门口都坐着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摇着蒲扇孤独的遥望着街道,每当有人路过,老人的目光会从你在他的视线里出现一直追随到消失。我在一个老人身边蹲下来,试图跟老人聊聊天,只是就这么一蹲,竟勾起了老人千丝万缕的回忆,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我不知道还需要多久,无论怎样我都不能耽误回蓬安,于是冲老人歉意的笑笑说:
“老爷爷,我明天要上班,所以今天必须要赶回去,等以后有机会我再来找您聊天好吗?”
老人很失落的样子,那种正聊到兴头上突然被戛然而止的感觉让我内疚了很久。每一个老人都是一段岁月,都有好长好长的故事。
总是和小伙伴们说,等八十岁我们依然一起晒着太阳聊聊天,一起回忆那些悲欢离合的日子和那些被无情的岁月撕扯的支离破碎的往事。可真到了八十岁我们是不是也和阆中街头的老人们一样,可以抓住陌生人喋喋不休,而彼此间却已经懒得交流、无可交流或者不屑交流?也许是他们已经把彼此的故事说了成百上千遍,哪怕是就这样相隔而坐,哪怕是目光不再同一个方向,也知道或者深谙彼此的故事和心事。所以我坚定信念努力不停的行走,只为八十岁后有更多讲不完说不倦的故事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