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一点“无用”的自由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编梦绘语”,文责自负。

这些年,我问过很多人:“你有什么兴趣爱好吗?”

令人意外的是,不少人思索片刻后,竟回答:“好像……没有特别喜欢的。”  

再追问:“一直没有吗?”

大都是:“以前有,现在没了”

原来,拥有一个爱好并非易事,而长久坚持、不被现实消磨,更难了。  

当然有些兴趣会随着人生阶段自然褪色甚至消亡,但不可否认,在过度追求“有用”的环境里,更容易提前夭折。

那些无法被量化、不能兑换价值的喜好,在现实的审视下显得格格不入。例如画画、舞蹈、手工等,一发现换不来收益,也得不到外部肯定,很多人便慢慢荒废,不再继续。

毕竟,在“有用”至上的规则里,这“无用”之事太过奢侈。

人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动”逼迫自己去做“有用”的事,例如要有成绩、目标、个人成长,重点是要与价值搭上关系。

就算是下班看个宫斗剧放松消遣,也会下意识想着,也许能学到点为人处世的避坑指南;看个综艺,也要赋予一些额外的意义:提升认知,学习套路。  

一旦做纯粹让自己开心“浪费时间”的事时,心里就会隐隐感到不安,甚至愧疚。  

久而久之,你似乎越来越不知道,究竟该如何“好好生活”。

没有人会主动选择"躺平",但当我们日复一日地陷在努力即正义,效率至上的生活里,那种最初的抗拒会逐渐麻木。人终究无法长期成功欺骗自己。

斗志被消磨,方向感在流失,就像温水里的青蛙,等意识到时,跳不出去。  

那个头脑卡顿,深情呆滞的你,和那个说起喜欢的事情,眼睛发亮的你,到底哪个更接近"活着"的状态?

真正的危机不在于"躺平",而是一套固化的坐标系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一书中,作者讲了个故事:“一个囚犯在不停地摇着铁栏杆,绝望地想要出去——但其实在他的左右两边都没有栏杆,都是可以出入自由的。这个囚犯只需要往边上走走就万事大吉了,他却还是疯狂地摇着铁栏杆。”

青蛙如果保持一点警惕心,囚犯如果看看栏杆的两边,都能获得自由。可见有些困境,并非牢不可破,那些看不到的限制,在我们心中。

或许,我们可以重新思考“有用”的定义。  

真正的“有用”,正是那一点不被工具化的自由,不被塑造成流水线上模块化零件的希望。

当你能心安理得地享受无用之美时,那些统一标准的成功指标,反而显得不合时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