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解释】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感受】
这段话传达了一种哲学观点,主要强调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通过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美,是因为丑的存在;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到善,是因为不善的存在。这种对立关系是不可避免的,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比之下形成了认知和量尺。另外还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事物和概念,如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先后等。这些对立关系相互补充、相互成就,构成了世界的运行规律,相辅相成,被认为是永恒不变的。
根据这种观点,圣人通过无为而治的方式来处理事务。他们不强求主动干预,而是以无为的态度去观察、理解和引导世界的运行。圣人通过行动而不是言语来传授教诲,让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不需要人为地去开始或干预。他们做事而不执著于个人的意志和欲望,也不留恋于成功的果实。一切皆由事物本身自由发展。因为不居功,所以没有期盼,可以悠然生活的毫无挂念。
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一个观念,即只有不执著于个人欲望和意志,不追求功利,才能真正摆脱束缚,不受世俗的限制。这种态度使圣人能够自由地行动,不受困扰。
【浅薄的自我延伸】
这是以圣人的角度去观看世间万物,把自己从事物其中剥离出来,无为即任其发展,只要自身去顺应其因果循环。可是无为真的就是无所作为,自生自灭吗?我觉得不一定。在尘世间,人间烟火的熏燎下,想置身事外并非易事,尤其在人的本性为自私的前提下,更显得艰难。
对我来说,我非圣贤,甚至还差的尤其之远,无为而治,便是在克制自己自私以及欲望,尽量让自己从一个 “俯瀚” 的角度观察事情的全貌,从而做出相对来说比较理智的抉择。有全局观,尽力而为,但让结果自然而然地落下,坏也好,好也罢,遵循一个 “尽人事,听天命”。
说出起来看似比较容易,但是,殊不知生活中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冲动,每走一步前面都有可能被埋雷,要时刻保持警觉、时刻保持知觉,并非易事。这里每一个 “保持” 看似无为,并非无为,主打一个理性与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