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天气: 睛
上午是我和二哥进的ICU探视,母亲较昨天又大有好转。精神状态很好,能自己进食,输液量已减少,但仍需不插管吸氧,并早晚服药消炎治疗。按医院安排,14时,母亲由六楼转至七楼家人可24小时陪护的重症病房。稳定后,16时吃蛋清一个,少量喝水,吃冰糖一粒。17时30分,吃蛋羹三匙;半小时后口服药,少量喝水,吃草莓三个。两次翻身捶背、按摩。19时测体温37.2度。20时25分,口服病症用药,并有助睡眠药物,21时助眠有效有睡意后进入睡眠状态,较好,中间偶有咳嗽,不厉害。22时30分,按医嘱,测尿量200ml,23时测体温37.2度。晚上我和二哥陪护。
下午转至普通重症监护病房以后,母亲的情绪、精神状态明显好了很多。调整床铺和搬挪几天以来的陪护用品,帮助母亲翻身、按摩捶背,熟悉新的病房环境等。显然,作为陪护家人的我们,没有了前几天那么多时间的“清闲”。不过好就好在我们能随时看到母亲,母亲更能随时见到我们,并享有她只要想见谁就能见到谁的“特权和便利”。相比,现在的病房里少了些寂寞与“冷酷”,多了份温馨和温暖。人是需要陪伴的,特别是亲人的陪伴,尤其是像母亲这样病中的老人,就更需要家人的关爱与陪伴了。转过病房以后就听母亲说:“前几天在那里头(ICU),打了“安定”药物能睡一会儿还好,可是大部分时间头脑是醒着的,病房里的灯一直都亮着,分不清早与晚,也没有了时间观念,又见不到家里的人;后来虽说能见了,可又插管又吸氧的不能说话,剩下的只有着急。每天见那半个小时感觉一会儿就过去了,你们走了以后就开始盼着下一次啥时候能再见?”
“下次啥时候能再见”,这也许就是病痛中的母亲清醒以后,在那种环境、那种状态下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是啊,人心中只要还有希望和寄托,就没有翻不过去的山,就没有跨不过去的坎,更没有放不下的怨与恨、解不开的仇。母亲正是因为在心里有了这种意念和“理想”,才终于战胜了疾病的侵袭和病痛的折磨。单从这一点看,母亲无疑是智慧的、坚强的,更是理智、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