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加入一个亲子教育群,大都是初中到高中阶段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都是因为孩子遇到问题了家长不得不自救寻觅来的。不上学的、脾气大的、跟家长对着干的...,家长小心翼翼地看孩子脸色,可一不小心就不知道牵动孩子哪根神经引得大发雷霆,甚至说出不想活之类极端的话。
今天一个高龄二胎同事休了半年产假后恢复上班。我这眼拙很少能看出人变化的,都一眼看出她消瘦好多。二宝对蛋白质过敏,母乳都不能吃,让妈妈焦虑不已,吃不好睡不好,累瘦了。跟她聊天,大宝六年级,对妹妹会嫉妒,闹情绪。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玩具不让妹妹玩,自己的小毯子不让妹妹盖。妹妹抓她头发,就把一坨头发塞给妹妹,小宝把头发塞嘴里直咳嗽。妈妈照顾小宝对大宝学习抓的不紧了,成绩明显下降。爸爸开玩笑说再要个三宝吧,大宝伤心大哭。妈妈感慨青春期的孩子真不好弄啊!
现在的抑郁症也越来越流行。孩子自杀或者做出极端伤害别人的行为事件屡屡发生。
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这代及之前的人,小时候家里都有兄弟姐妹,父母打骂管教也很常见,可也没听说就抑郁想不开的呀。
现在的孩子是被惯坏了吗?因为太娇惯太顺遂,所以没有抗压能力吗?
现在的家长,对孩子都很重视。不像过去那的家长,没时间没精力管太多。现在的我们都意识到原生家庭对性格命运的影响,都很想给孩子一个美好的家庭环境,都愿意为孩子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按说孩子应该更幸福才对呀!
可为什么事与愿违呢?
我在想,会不会是因为过度的重视同时也是过度的控制,而被控制下的孩子失去了自由空间。不自由毋宁死。一个被严密监视下的人,她该多累啊!
吃喝拉撒睡都是被观看的,没有一点隐私。拉的粑粑也要被妈妈研究味道对不对颜色对不对,今天拉了没有!每天送女儿坐班车时,家长都不厌其烦地叮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多喝水呀!真让人窒息对不对?
女儿在屋里自己玩的时候,唱呀跳呀开心的不得了。这个时候你要是过去看她,她马上停下了,不愿意你看。从小就被所有家庭成员关注,从翻身到走路到说话,任何一个表现都会被家人津津乐道,即使常常是夸奖,也让她很不自在,表现出特别怕输的性格,不敢参与,不敢表现,会紧张。
在女儿有情绪时,不能看到其他家人靠近。如果有人想要安慰她,她会很生气地尖叫让你走开。她不想被人关注,她觉得是被嘲笑。如果在外面生气哭了,或者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她不愿意回家被看出,我都会答应替她保密。我能理解她的想法,她就是不喜欢被人围观!
被我们如此关注下的孩子,一方面感觉失去自由压抑窒息,另一方面又认为她就是你唯一的宝。这时突然多了另一个宝贝分散了你对她的注意力,她就难以接受了,好像自己得到的爱少了!
种种因素,再加上面对现实中的压力,被比较被期待,被评价,会累积很多情绪在心里。情绪堆积太多没有出口,如果再感受到爱少了,不被爱了,可不是一点生的欲望都没有了嘛!
就像家里被精心照顾的盆栽,长的好坏全凭主人的水平。但离开照顾就会枯萎。比不上野外无人打理的野草自顾野蛮生长,生命力饱满旺盛。
我相信我们大多数家长都比过去的家长更爱孩子了。但我们却是在管教下长大的,我们不太懂得如何被爱,也不懂得如何去爱。所以当我们用心用力去爱的时候,往往却变成了过度关注、过度控制、过度期望。我们以为这就是爱,可这样的爱却让人窒息想逃。
我们试想一下,希望自己被如何爱?很多人说找对象时要看这人家庭是否幸福,是啊,家庭和睦,爱的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人自然更容易明白什么是爱。
虽然我们有各式各样的原生环境,但我们依然有能力改变惯性。只要我们去觉察,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我们会明白该怎么样去爱的!
害了孩子的绝对不是所谓的溺爱或者放纵,真正有杀伤力的是让孩子失去自由的空间。作业陪不陪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不应该把这件事作为我们的关注中心,多一些心力给自己,爱孩子就给她自由,给她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