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讲过《儒林外史》这本书,说这是一部古代讽刺文学的经典,而且,是用一种散文叙述的方式写的,那个时候并没有就立即开始阅读,而是到了现在,才再次打开了这本书,读完这本书之后,有一些感觉非常说不清楚,在体会到当时的社会下,那个已经腐败的人性,腐败的政治,但也体会到了一些人,少有的坚持自我。
这本书的作者,吴敬梓,出生在“康乾盛世中”一个世代书香的名门望族,在吴敬梓23岁的时候,考取秀才,但并不顺利,并且家庭中还因为资产的原因,体会到了人情的冷暖,当他33岁的时候,就移居到南京,看淡了功名,在35岁的时候,他就放弃了科考,并且开始创作《儒林外史》,历经13年的创作,《儒林外史》终于完成了吴敬梓在54岁的时候病逝。这个伟大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生,而他笔下的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很多。
举一个对我所说很重要的,并且大家可能很熟悉的例子,那就是本书中的第三回,其中的一小节“范进中举”,其中的主人公范进,他的故事,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戏剧性的人生。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拿之前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与范进比较,就会觉得,孔乙己的人生是一个悲剧,而范进的人生就是一个喜剧。
这个故事大概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范进原本中了秀才,但是,他的丈人胡屠夫,并不觉得这是什么好的事情,所以就在打骂他,范进并不觉得自己有错误,并且,觉得自己能力已经足够,可以参加今年的乡试,所以范进就去了考试,但范进没有钱,所以就像胡屠夫商量,但胡屠夫又是一顿打骂,范进还是去了考试,他背者胡屠夫去了考试,把母亲饿了好几天,到了发榜的那天,犯贱去集市上为母亲买吃的,而这时候,有人敲锣打鼓说范进中举了,找到范进之后,范进也意识到了自己中举了,而范进却疯了,众人想办法,于是就找到了胡屠夫,胡屠夫扇了范进一巴掌,范进也就这样醒来了,之后乡亲们,以及张乡绅都来报喜,故事也就这样结束了。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的是,这个故事存在的戏剧性,而孔乙己,这个鲁迅笔下的人,这个宁愿饿着,也要偷书为精神填充肚子,但最后却没有一个好的结果,范进,以及孔乙己的对比,让我深思。
以及胡屠夫刚开始的态度,以及范进中举之后的态度的转变,也是让人觉得很戏剧性,刚开始,胡屠夫对范进能怎么打能怎么骂,就要怎么打怎么骂,而范进中举之后,为了治好范进,胡屠夫还是提心吊胆的上扇范进一巴掌,并且在之后范进走路的时候胡屠夫觉得范进的衣服褶皱,所以多次的拉拉扯扯,这是一个很细节的动作,但是从这一点当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东西。
那么为什么在孔乙己那个时代,这类读书人的结局并不好,而在范进的时期,因为一场考试,一个提名,让全村人都来凑热闹,这其中必定存在着一个原因。其实书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人是一个喜剧,而有些人是一个悲剧,有些人会落到一个好下场,而有些人却不会,吴敬梓把这,种种的人物性格刻画的极其细腻,而且采用了很高的讽刺的手法。
就像《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猜测,范进之后的发展会怎么样,谈不上一个贪官,但范进的未来绝对,或者说有极少的可能会成为一个清官,也许这正是吴敬梓想让我们看到的,胡屠夫的形象,也让我们深思。而孔乙己,坚守自我,守护人性,虽然最后没有一个好的结果,但是这种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也许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孔乙己的这种精神。以及范进所有的这个结果。孔乙己是一个悲剧的人,也是一个少有的一种人,我们需要向他学习,但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他这样的人,我们不一定要成为范进这样的人,但是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未来。
这就是我对《儒林外史》的看法,以及对范进对孔乙己的看法,就像题目说的一样,人生就像一场戏剧,可能是一个喜剧,可能是一个悲剧,我们要在可以改变的时候尽量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