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拜别了自己的父亲后,历经艰险赶到了贵州龙场。这一路上,他父亲还给了他两个仆人随行,这两个人可能成为了历史上最倒霉的倒霉蛋,他从上一任站长那里得知,这里的人很不友好,经常发动攻击,早晚还有烟瘴之气,人容易中毒。猛兽蛇虫也非常的多,平常要小心,还得自力更生,虽然朝廷应该送粮食来,但是他们往往一年才来一回,而且基本不够吃。
之前的站长可算是解脱了,吓唬完了王阳明之后,乐呵的走了,留下王阳明自己在风中一脸懵逼,他是不能走的,只能在这里努力的活下去,他是戴罪之身,甚至不能住驿站,只能住山洞里,有一天一只熊摸了进来,咬死了他的一个仆人,这让他吓坏了,以后他处处小心,特意叮嘱下属和仆人,不要跟当地土人讲话,甚至不要有眼神交流,那帮人杀人不眨眼,在烟瘴之气发生的时候,他就煮草药,驱赶毒气。还在山洞门口摆上了大石头,就当成一个大门,还自己收集种子,带着仆人一起开垦土地,自己种粮食吃。一个一心想当圣贤的年轻人。从此过起了野蛮人的日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这段时间,王阳明不断的反思自己,他发现每当自己要与理想搏击的时候,总是被现实打倒在地,但其实他从内心上,已经比过去强大了许多,至少他现在的生活,以前是根本不敢想象的。他现在就是一个听天由命的心态,一切随缘。
他有时候也经常想,如果是一个圣贤,活到了自己这个境地,又会怎样呢?而他内心的问题是,圣人该如何改变现在的环境,并且有所作为?但是他很快发现,这个问题无解,因为儒家经典中那几位大神,根本就没有这个遭遇,孟子本身就是贵族,周文王和周武王,也都是一方诸侯,孔子周游列国虽然挨过饿,但是也就是几天的事情,只有他王阳明最惨。所以他根本找不到标杆,很快他突然意识到,圣贤也并非无所不能,甚至他们也无力改变外部环境。这些所谓的圣贤,其实只不过在适应外部环境而已。至于朱熹讲的格物致知的方法,更是扯淡,现在都这么惨了,哪还有什么真理?
这些东西一直在他的思想中碰撞,让他产生了长期失眠的毛病,甚至是幻觉。但是就是这些幻觉,突然之间打开了他的心扉,王阳明的心学就此问世,史称龙场悟道。王阳明最终悟出,做圣贤就是要通过自我的努力,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我们每个人身上既然都有圣贤的因子,那么人人就是平等的,谁都没有权利支配谁,只有我自己有权力支配我自己。也就是说,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作者说,人类历史上有个永恒的定律,那些伟人都是经过困难才悟道的,比如释迦摩尼也是放弃王子之位,在深山老林忍受艰苦后创建的佛教。顺境很难产生思想,逆境才能让人成长,让人成熟,但是逆境只是一个因素而并非必然,很多人也死在逆境当中,应该准确地说,是不服输,且走出逆境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像王阳明,他一直就在寻找圣贤之道,直到被逼入绝境才有所顿悟,我们心里的良知才是应对万事万物的法宝,无需去外部寻求任何帮助。成功地人一定总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会去强调很多的客观,事情没做好,一定是我做的不够好。总在总结自己的人,才能获得成长,和不断的完善。相反总在强调客观,不断找借口的人,则基本原地踏步,很难进步。所以,王阳明的心学,确实很有进步意义。
自打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他的世界逐渐的光明起来,他不再怨天尤人,也不再抱怨世界不公,更不去想艰苦的环境,还有那些圣贤之道,而是向内心寻找,但求完善自身,做好每一件事情。甚至他逐渐的适应了龙场这个地方,跟当地的土人都交上了朋友。他甚至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开始讲学布道,虽然语言上不通,但是很多土著居民,还是经常来捧场。
与这些友好的邻居形成对比的是,贵州巡抚王质,这个人并不友好,他是御史出身,没事就是找茬,来到贵州之后,也一样本性难改,他认为王阳明来到他的地盘,应该对他有所表示,但是竟然黑不提白不提,于是这位巡抚大人就认为,被忽视了。所以派了一群人来专门砸场子,没想到王阳明还没表示,土著们不干了,双方干了一架,这些官兵不堪一击。王质大怒,准备派兵来收拾王阳明,后来怕闹的太大,于是交给司法官员来收拾王阳明。让王阳明道歉。这个司法官员找到王阳明开始和稀泥,说你写封道歉信,就没事了。但王阳明却挺横,他说我在龙场什么没遇见过,所以你告诉他,别没事找事,大家互相尊重一点好。
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人人都有尊严,不该被侵犯。据说后来王质拿到这封信之后,竟然被吓住了,不知道这王阳明是什么后台,于是也就不敢在欺负人。
王阳明倡导心即理,不需外求,比如你孝顺父母,你就会用心对他们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替他们解决问题,天冷了就盖被子,天热了就打扇子,这种东西不需要跟谁去学,相反那些学出来的,都是作秀的嫌疑。比如,一到母亲节,就搂着爹妈合个影,然后发朋友圈,但平常半年也见不到人。所以孝顺不是摆给别人看的,而是要做到问心无愧,确实要发自内心对他们好。孝顺父母的终极目的,是让他们心理上安宁,物质条件到还在其次。所以不要总以赚钱为借口,反而做伤害父母,或者让父母担心的事情。这些都不是真的孝顺。而只是你想象中,或者对其他人炫耀出来的孝顺而已
王阳明告诉他的学生,第一要立志,也就是要先打定主意,树立目标,第二是勤学,要做到圣贤必须勤奋,努力学习知识和提升品德,第三,改过,是人就有错,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失败改正才是成功之母。对待错误一定要改正,绝不姑息。否则不可能提高。第四,责善,在朋友之间,要以责备的方式劝其向善。也就是说要把自己所学所悟传递给更多的人。
王阳明就这样在龙场讲学,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多人慕名而来,甚至贵州的军事长官安贵荣都来找他商量事情,问他裁撤驿站可好,王阳明说,驿站并不只是让人休息的地方,他还是中央政府的烽火台,你想裁撤驿站,实际上就是要削弱中央政府对于地方的控制,这让这个安贵荣吓了一跳。后来王阳明又说,我不是建议,其实你心中早已有答案。王阳明判断,这个安贵荣有不臣之心。此后在贵州发生了兵变,都是安贵荣的部下,但他却按兵不动,后来王阳明写信给他,说你的手下在你眼皮底下胡闹,朝廷怪罪下来,你就有责任了,这让安贵荣又一次吃惊,冷汗直冒,随即才下令平叛。
可见王阳明在这个鸟不拉屎的龙场,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此时他虽然隐居山林,但离他回到舞台中央日子已经不远。后来贵阳的副省长都亲自来王阳明这里听课,问他如何获得真理,王阳明表示,真理在我心中,只是必须经过一些事情去历练。实践之后才能完全体会真理,这与我们后世所讲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基本吻合。王阳明的思想如果用四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知行合一。
副省长听后心悦诚服,他马上找人修建贵阳书院,率领贵州的秀才,到龙场来请王阳明的大驾。由此王阳明终于离开了这个烟瘴之地。
王阳明其实心里也明白,副省长请他去书院讲学,一是为了布道,二也有功利之心,他希望王阳明也给考生们辅导功课。除了讲世界观,也得讲点方法论。这样副省长才容易搞出政绩。
当时的读书人,基本都是嘴上功夫了得,先去捕捉各种知识,说的头头是道,但是行动起来却一无是处。王阳明希望能改变读书人的这个毛病,所以他一再宣扬自己的知行合一理论。你知道的就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