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关系,只要你不要了,局就解了

所有关系,只要你不要了,局就解了

有个朋友问我,怎么才能摆脱痛苦。

我说,你所谓的痛苦,是什么?

他说,就是工作、感情、家庭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破事。

每天一睁眼,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把自己吸进去,身心俱疲。

想挣脱,又感觉被无数根线缠着,动弹不得。

我说,你有没有玩过一种游戏?

就是那种,你被关在一个密室里,到处找线索,解谜题,最后找到钥匙,才能出来。

他说,玩过。

我说,你现在的人生,就是这个密室游戏。

你所谓的那些关系,工作、感情、家庭,就是这个密室的墙壁、锁链、谜题。

你痛苦,是因为你一直在扮演一个“合格的玩家”。

你想尽办法,去解开每一个谜题,讨好每一个NPC,遵守游戏的所有规则。

你觉得,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聪明,总能找到那把通关的钥匙。

但你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

这个游戏,你压根就不想玩了。

当你把耳机一摘,手柄一扔,从椅子上站起来说:老子不玩了。

你看,局,是不是就这么解了?

你并没有找到钥匙,你只是放弃了游戏。

但你自由了。

所有让你痛苦的关系,本质上都是这样一个“密室游戏”。

你之所以被困住,不是因为“局”有多难解,而是因为你太想“赢”了。

你舍不得已经投入的时间、情感、金钱,你放不下那个“不甘心”的自己。

你觉得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通关”。

而这,恰恰是那个“局”本身。

“不甘心”,就是困住你的那间密室。

只要你对结果还有一丝期待,对那个人还有一分幻想,对那个局还有一点留恋,你就永远被困在里面。

解局的唯一方式,就是彻底“不要了”。

这个“不要”,不是让你去死,不是让你断绝一切社会关系,当个深山野人。

这个“不要”,是一种心法。

是心态上的彻底放下,是认知上的主动出局。

是你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并接受:这个游戏,我输了。我不玩了。我认。

当你真的“不要了”,你会发现,天没塌下来,地没陷下去。

你失去的,只是一个让你痛苦的“虚假所有权”。

你得到的,是整个海阔天空。

--我最近一直在琢磨唐玄宗李隆基。

很多人说,安史之乱,毁掉了盛唐,也毁掉了李隆基的下半生。

但我看到的,是一个顶级玩家,如何被自己亲手打造的“关系”,拖进了一个必输的死局。

这个“关系”,就是他和安禄山。

你看李隆基这个人,是不是像极了很多陷入困境的企业家,或者沉溺于一段有毒关系里无法自拔的普通人?

他聪明、有能力、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开元盛世,就是他人生最高光的IPO。

安禄山呢?

一个出身卑微的胡人,愣是靠着自己惊人的“向上管理”能力,成了李隆基最信任的“封疆大吏”。

他俩的关系,是怎么一步步把李隆基困死的?

一开始,安禄山对李隆基来说,是一项“优质资产”。

能打仗,会来事,懂得揣摩上意。

李隆基说什么,他都说“对对对”。

李隆基喜欢什么,他就玩命地表现出自己也喜欢什么。

更绝的是,他知道李隆基晚年最需要什么——不是一个能干的下属,而是一个能提供情绪价值的“干儿子”。

于是,三百多斤的大胖子,愣是拜了比他小二十多岁的杨贵妃当干妈。

每次见李隆基,先拜杨贵妃。

李隆基问他为啥。

他说:我们胡人,都是先妈后爹。

你看这话说的,一句话,把皇帝和宠妃两个人同时哄得心花怒放。

这种人,就是“情绪价值”之王,是人际关系里的PUA大师。

李隆基对这项“资产”的投入,是巨大的。

给权,让他身兼三镇节度使,手握大唐最精锐的边防部队。

给钱,各种赏赐源源不断。

给信任,满朝文武一半都说安禄山要反,李隆基就是不信。

他说:禄山对我,一片赤诚。朕,了解他。

这像不像很多人的感情?

所有人都说那个人是渣男,是骗子,你就是不信。

你说:你们不了解他,他对我,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信?

因为一旦信了,就等于承认自己过去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这就叫“沉没成本”。

李隆基在安禄山身上投入的信任、情感、权力、金钱,就是他的“沉没成本”。

这个成本太高了,高到他无法承受“判断失误”的后果。

所以,他的大脑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确认偏误。

他会不断寻找安禄山“忠诚”的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而对那些“可能要反”的信号,他会选择性忽略,甚至自己骗自己。

比如,有人密报安禄山在范阳招兵买马,储备粮草。

李隆基把他叫来长安,当面试探。

安禄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说自己一个胡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全靠皇帝陛下天恩,才有了今天。

现在居然有人妒忌我,诬陷我,我不想活了。

李隆基一看,心疼得不行。

不仅没罚他,反而给他加官进爵,赏赐更多。

这个场景,是不是也很熟悉?

你的伴侣出轨,被你抓到证据。

他跪下来痛哭流涕,说都是外面那个狐狸精勾引我,我心里只有你,再给我一次机会。

你心一软,原谅了他。

你以为你挽救了一段关系。

其实,你只是把自己的“沉没成本”,又追加了一笔。

你在那个死局里,陷得更深了。

李隆基这个“局”,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彻底无解了?

是从他“不舍得”安禄山这个“资产”暴雷的那一刻起。

他把一个“边防将领”的工具性角色,上升到了“父子君臣”的情感性关系。

他想要的,不再仅仅是安禄山的军事才能,更是他的忠诚、敬爱,甚至是把他当成自己晚年情感的寄托。

他把一项“可交易的资产”,变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自我”。

安禄山,成了他“英明神武”这个自我认知的一部分。

否定安禄山,就是否定他自己。

这才是最要命的。

当一个外部的关系,变成了你内在的一部分,你就成了它的囚徒。

你不再拥有它,而是被它拥有。

杨国忠,杨贵妃的哥哥,当朝宰相,是安禄山的死对头。

他一直在李隆基耳边说安禄山要反。

李隆基怎么做的?

他派人去安禄山那里监视。

派去的人,被安禄山用重金收买,回来都说安禄山忠心耿耿。

这个局,就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李隆基想通过“控制”来解决问题。

但他所有的控制手段,都成了安禄山加强自身优势的筹码。

他越是怀疑,安禄山表演得越是忠诚。

他越是派人去查,安禄山的关系网就织得越密。

李隆基就像一个赌徒,在赌桌上输红了眼。

他唯一的念想,就是下一把能翻本。

他不断地加码,希望安禄山能“回心转意”,能念及他的“恩情”。

他忘了,对于一个野心家来说,你的“恩情”,就是他的“成本”。

当他造反的收益,远大于维系关系的成本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掀桌子。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

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以“清君侧,诛杨国忠”为名,浩浩荡荡杀了过来。

李隆基的“局”,被砸穿了。

那一刻,他才明白,自己过去所有的“投入”,所有的“不舍得”,所有的“幻想”,都成了一个笑话。

他亲手养大的“资产”,变成了吞噬自己的“负债”。

而且是资不抵债,直接破产。

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

潼关失守,长安告急。

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和皇子皇孙,仓皇逃出自己统治了几十年的都城。

路上,到了马嵬坡。

愤怒的士兵哗变,杀了杨国忠,然后包围了李隆基的行辕,要求他处死杨贵妃。

士兵们认为,是这个女人,是他们杨家,才导致了今天的国破家亡。

这是李隆基人生中最残忍的一刻。

杨贵妃,是他晚年最深的爱恋,是他精神世界最后的支柱。

是他这段“关系游戏”里,除了安禄山之外,投入“沉没成本”最高的另一个人。

现在,他必须“不要”了。

不是他想不要,是局势逼着他,必须不要。

当他最终下令,赐死杨贵妃的那一刻。

对于李隆基个人而言,那个困了他十几年的“局”,才算是真正“解”了。

虽然解得惨烈,解得被动。

他放弃了对爱情的幻想,放弃了对权力的掌控,放弃了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

他从一个“游戏主角”,变成了一个“游戏道具”。

他什么都“不要”了。

然后呢?

他活下来了。

虽然之后当了太上皇,被儿子软禁,凄凉地死去。

但从马嵬坡那一刻起,他至少不用再做那个“局中人”了。

他不用再纠结安禄山到底会不会反,不用再平衡杨国忠和安禄山的势力,不用再为如何保全自己的爱情和江山而夜不能寐。

所有的纠结、痛苦、煎熬,都随着他彻底的“放弃”,烟消云散了。

--李隆基的故事,离我们很远。

但那个“局”,离我们每个人,都很近。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李隆基”。

我们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个自己的“安禄山”。

他可能是一份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工作。

你每天上班如上坟,但一想到辞职要面对的未知,想到自己已经付出的青春,你“不舍得”。

于是你忍,你熬。

你安慰自己,至少薪水还行,至少公司平台大。

你像李隆基一样,不断为自己的“不离开”,寻找合理的证据。

这个“安禄山”,也可能是一段有毒的亲密关系。

那个人不断地消耗你,贬低你,控制你。

你痛苦,你想走。

但一想到你们曾经的美好,想到你们共同的朋友圈,想到孩子,想到别人会怎么看你,你又“不舍得”。

于是你骗自己,他会改的,他只是压力太大了。

你像李隆基一样,把对方表演出来的“忠诚”,当成了爱情的真相。

这个“安禄山”,甚至可能是你对子女的“控制”。

你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为他们规划好一切。

你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希望他们成为你期待的样子。

当他们反抗,想要走自己的路时,你感到愤怒和失望。

你“不舍得”你那些“为他好”的投入付之东流。

于是你用亲情绑架,用哭闹威胁。

你像李隆基一样,把一份血缘关系,变成了一个沉重的“情感负债”。

所有这些“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你把一个“外部的人或事”,错当成了“内在的你自己”。

你觉得,失去了这份工作,你的“价值”就没了。

你觉得,离开了这个人,你的“幸福”就没了。

你觉得,孩子不听话,你的“人生”就失败了。

你赋予了那段关系“定义你自己”的权力。

所以,你被困住了。

解局的方法是什么?

不是去和对方斗智斗勇,不是去分析利弊,不是去找朋友倾诉。

那些都是在“局”里面打转。

真正的方法,只有三个字:不要了。

你对着那份让你痛苦的工作,从心底里说一声:这份工作,我不要了。

不是马上去提辞职。

而是先在心态上,彻底和它剥离。

你要告诉自己:我的价值,不由这份工作定义。它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站,随时可以下车。

我明天就可以走,之所以还在这里,是我“选择”再待一天,而不是我“必须”待在这里。

你看,心态一变,感觉是不是完全不同?

你从一个“被困的囚徒”,变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离开的观察者”。

你不再内耗,不再痛苦。

你开始有心力,去冷静地寻找下一站的机会。

当你找到更好的选择,你会毫不犹豫地离开,因为你早就“不要”它了。

你对着那个让你痛苦的人,从心底里说一声:这段关系,我不要了。

不是马上去闹分手、办离婚。

而是先在情感上,宣布他“破产”。

你要告诉自己:我的幸福,不建立在这个人身上。

从今天起,我收回所有对他的情感期待。他不改,是他的事。

他回头,也和我无关。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

当你真的这么想,你会发现,你突然就“自由”了。

他再说什么,做什么,都很难伤害到你了。

因为你已经“不要”他了。

你不再关注他,而是开始关注你自己。

你开始健身,开始读书,开始搞事业。

你把所有投射在他身上的能量,都收回到了自己身上。

慢慢地,你会发现,他走不走,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你的世界,极速扩张,已经比他广阔太多了。

你对着那个不听话的孩子,从心底里说一声:这个‘完美孩子’的幻想,我不要了。

你接受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不完美的个体。

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要去体验,有他自己的坑要去踩。

你要告诉自己:我只负责养育他成人,提供爱和支持。

至于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极速扩张,走什么样的路,那是他的“命”,不是我的“作品”。

当你真的放下了这个“作品”的执念,你会发现,亲子关系,瞬间就和谐了。

你不再焦虑,不再控制。

极速扩张,你开始学会欣赏他,而不是改造他。

而一个被欣赏的孩子,往往比一个被改造的孩子,走得更好,更远。

--“不要了”,是一种顶级的心法。

它不是让你放弃极速扩张,努力,躺平摆烂。

它是让你放弃“妄念”,放弃“执着”。

它让你把所有的能量,都从那些你无法控制“外部关系”上,收回到唯一能掌控的“内在自我”上。

说白了,就是把人生的所有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段关系,一件事,一个人。

当它能滋养你,成就你的时候,你就持有极速扩张,它,享受它。

这时候,它是一项“优质资产”。

当它开始消耗你,拖累你的时候,你就果断地把它“剥离”出去,把它“减记”为零。

这时候,它是一项“不良负债”。

你要像一个冷酷的基金经理,定期审视你人生中的每一项“资产配置”。

增长乏力的,果断清仓。

持续亏损的,立刻止损。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就是把“资产”和“负债”搞混了。

他们抱着一堆已经发霉、变臭的“负债”不放,还幻想它们有一天能增值。

他们把宝贵的“现金流”——也就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情感,不断地投入到这些无底洞里。

最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烂摊子”。

而聪明人,都懂得“断舍离”。

他们知道,人生最宝贵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能够放下多少。

每放下一点“我执”,你的世界就辽阔一分。

当你能放下所有“不必要”的关系和执念,你就活成了一极速扩张,片海洋。

百川来归,但海洋,永远不会被任何一条河流所定义。

--我知道,道理都懂,做起来很难。

为什么难?

因为“不要了”这三个字,对抗的是我们大脑中最底层的“非理性”冲动。

是“沉没成本”的不甘,是“损失厌恶”的恐惧,是“路径依赖”的惯性。

这些非理性的思维陷阱,就像我们大脑操作系统里的“病毒”和“木马”。

如果不清理它们,你读再多道理,听再多故事,到了关键时刻,还是会身不由己地被它们操控。

你会一次又一次地,掉进同一个坑里。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这些困住我们的"思维陷阱"。

我发现,东西方的智慧,其实都在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无论是佛家的"破我执",道家的"无为",还是现代心理学、行为经济学里的各种理论。

它们都在提供一套"极速扩张,心法",帮助我们重塑自己的"思维操作系统"。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极速扩张,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也不是什么心灵鸡汤。

它更像是一套大脑的"杀毒软件"和"升级补丁"。

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沉没成本谬误",就是里面的一个核心模型。

当你真正理解它,你就能在投入感情和事业时,设定一个"止损点",而不是像李隆基那样,一路追加,直到万劫不复。

再比如,里面的"控制二分法"模型,能让你清晰地分清,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心态和选择),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想法和已经发生的事)。这能帮你戒掉90%的精神内耗。

还有“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模型,能帮你一眼看穿,一段关系,一份事业,到底是在做大蛋糕,实现共赢,还是在相互厮杀,争抢存量。这决定了你该投入,还是该立刻逃离。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分别对应我们人生中50个最常见的“认知密室”。

我没法替你打开门,因为路要你自己极速扩张,走。

但我可以把这串钥匙交给你。

当你掌握了这些心法,你再去看待那些让你痛苦的关系,你看到的,就不再是“一团乱麻”,而是一个个清晰的“博弈模型”和“概率问题”。

你不再是一个深陷其中的“玩家”,而是一个清醒的“局外人”。

你知道什么时候该下注,什么时候该观望,什么时候该毫不犹豫地喊出那三个字:我不要了。

那一刻,天光大亮,万物澄明。

你会发现,解救你的,从来不是别人。

而是那个终于决定“不再玩下去”的,你自己。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

我是深情呢喃,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