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心得 :
曾有幸听过王崧舟老师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当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老师诵读的共情能力和对文本的挖掘能力,王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也让我记忆犹新。今天在工作室的组织下听了王老师的《十六年前的回忆》,那种熟悉的感觉又涌现出来。
王老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导入部分让学生用一句话反馈搜集到的李大钊的信息,一句话说,是对提取主要信息的方法指导和结果考量,这也是对语文要素的落实。而下面在朗读的指导中,无声却有形!让学生,让观课教师入情入境,这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情景烘托 。
王老师从课题引入、背景了解、人物关系梳理到时间感悟融于一体,既干净又丰厚。既有过程指导,又有及时评价。在分析课文时,王老师用抓时间点的方式,指导学生梳理结构。不是空洞的要求分段,搭建支架落实训练,巧妙融入课后习题。而王老师对课后习题的设计,来源于对课后习题的深入、细致的解析。何为“反常”,孩子不一定明白,或者似懂非懂,需要讲清楚。这是后面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设计背后,是老师对学情的关照。他引导学生抓住李大钊的反常神态、言行和外貌,对比平日里的李大钊,在“正常与反常”的鲜明对比中,学生对作为父亲的李大钊和作为革命者的李大钊有了深刻、立体的认识。
在升华情感方面,王老师用感性的配乐引导学生站在李大钊和李星华的角度抒发内心想法,可以让学生瞬间站在历史的拐角,仿佛能亲眼所见,亲自经历,学生的表达也无不感人。曾在听课过程中听过一位老师在讲《挑山工》时配乐诵读,当时并不能与之共情,觉得是一种无谓的点缀,一位男老师也悄悄评价:你们女老师就是爱增加这些煽情的内容。其实不然,由王崧舟老师的这节课就能看出,运用恰当,无外乎男女,都能成为一节好的课,这也真是一节言、意、情、智兼得的课,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