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吴晓乐, 1989年出生在台湾,本是法律系的高材生,但是没有从事法律相关工作,而选择了家教事业。她选择的事业,也表明了对父母教育的反抗,因为法律这个专业根本就不是她自己的选择。
可能因为有着相同的经历,作者有更深的感触,她用细腻的文笔将多年家教工作亲身经历的故事整理出来,向我们展示一个个家庭悲剧,同时也蕴含了作者对教育的真挚思考。
作者干净又温情的笔触娓娓道来,每个故事给读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画面感,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体味别人的人生。然而作者温暖的语言,也不能掩盖这些巨幕下充满的悲凉、痛苦与压抑。
但更可怕的是这些故事好像陌生,但又很熟悉,因为在这些故事里总有那么几个片段与我们自己那么相像,不由自主地就让人脊背发凉。
书中共有9个故事,我此次主要从第三个家《必须多动》分享一下感受。
这个故事配了一幅插画,一个大大的孤单而落寞的母亲,一个精致漂亮如娃娃般的女儿。女儿坐在妈妈给安排地看上去温馨且精致的柜子里,但手腕上的红绳代表着母亲与女儿关系的控制与共生。
作者的话也很醒目“无论她去了一所很好的学校还是糟糕的学校,都不会影响她的人生,她的人生已经定型了。她只是换一个时空发呆,放空、等下课,每个夜晚,陪着孤单的母亲,在不同的餐厅品味精致的餐点。”若娃的人生就这样被困住了,我们不免有些叹息。
但回顾若娃的故事时我脑袋里立马浮现“父母有病,孩子吃药”这几个字。若娃本是一个漂亮眼睛充满灵气的女孩,但与她外表相反的是空洞、乏味、毫无活力的内心。
可惜的是造成这一切的父母没能力反思教育的方式,反而不停地寻找医生给女儿看病,虽很多医生说孩子没有病,但母亲一定要找到肯定女儿病情的医生才肯罢休。
“多动症”是他们扣若娃头上的一个标签,是从天而降的神仙索,更是父母的遮羞布、除痛剂、安慰药。他们不愿也不肯接受自己教育女儿的失败,以女儿有病来掩饰这一些。在母亲的不断强化下,无力感的父亲与若娃也接受了这样一种“安全舒适”的状态。若娃有病,所有的不好都是病的错,他们都没有责任。
我们看了见了那么多的教育悲剧,不禁疑问父母怎样做才能算合格的父母呢?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说一下我的感受与看法:
第一父母的首要责任是呵护孩子成长、促进独立。在孩子年幼时建立亲密关系,照顾衣食起居,呵护孩子健康成长,同时养育中教他本领促进独立。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绘本罗力小恐龙《我和老爸》系列的故事确切的感受到,故事都是呆萌小恐龙罗力与恐龙爸爸的温馨日常。每天渴望独立的小恐龙决定不要爸爸陪伴独自出门探险,虽然担心儿子的安全但爸爸没有阻止而是采取偷偷地跟踪方式,在小恐龙遇到危险时默默地保护着。恐龙爸爸呵护了孩子的安全,也促进了孩子独立。
第二 父母是孩子的陪伴者与引导者。这本书的书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来源于纪伯伦的诗《你的孩子》。书名是一针见血地点出父母与孩子存在的问题,也像纪伯伦的诗一样,孩子是生命的渴望,是属于他自己的。
但是我们很多人仍陷入这种漩涡不能自拔,而归根结底是我们界限不清、责任不明,父母由陪伴者变成掌控者,由引导者变成替代者。
第三父母之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尹建莉老师说“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其实人生本来就充满了离别,从婴儿呱呱坠地离开母亲的子宫,到能独立行走离开父母的怀抱,到求学、结婚生子经历他们的轮回。父母与子女天然身体的离别我们无法违抗,但是与之相对应的精神方面的离别好像很多家庭都没有完成。父母与成年子女之间的控制、共生关系还普遍存在,而这一切就是悲剧的根源。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认清这一点,父母子女一场享受相伴十多年带给彼此的欢乐,等孩子长大我们欣慰地看着他们渐渐远行的背影就好。
第四拥有爱的能力,父母先爱自己。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作者认为爱是一种能力,而爱又包含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父母只有拥有爱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爱。
很多父母尤其母亲在生了孩子之后,完全让孩子占领自己所有的人生,狭隘忙乱的生活完全没有了自己。茫然无措的人生里更是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周国平老师说“人生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是寻找意义。”而人生学校提出的微小的幸福理论里,也是要我们培养日常里寻找意义的之眼、寻找意义的之心。
我想除了生活中的小意义,每个人还应该有一个终极意义才算完整。而终极意义地寻找,我认为樊登老师在一次讲书里提到方法极为有效。具体内容我记不清了,那句话的大意是“如果权利、金钱、时间、偏见、歧视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障碍的情况,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是你的意义。”愿我们所有人都认真用这个方法思考一下,然后找到自己的终极意义。
最后关于教育: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老师在《未来学校》一书里提出,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让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幸福: 教育就是生活,因此好的教育是幸福的,也使人具备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完整: 完整的人格,生命、精神和心理的健全与统一,对自我有清晰客观的洞察,又与外界保持和谐的关系。
所以孩子与幸福的距离不在于孩子怎样,而在于我们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爱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