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台湾家教老师吴晓乐的作品,被称为“亚洲版黑镜”,心理学家武志红和小说家骆以军联合推荐立序。作者以亲身家教经历讲述了九个典型的孩子成长故事。我偶然翻到它,手不释卷一口气读完。我不禁拜服在作者的作品下。相似的案例我遇到过很多,却没有能着手整理和深入探究,这本书弥补了自己的遗憾,同时引发自己强烈的共鸣。这九个故事是九个家庭,九家人的人生,其中孩子的成长能为父母思考自己的角色提供帮助。
小圆妈,家庭主妇,承载了丧偶式育儿,终日不见忙于工作的丈夫。虽然物质生活富裕,但母子俩精神生活贫瘠,爸爸缺位。容易情绪化的妈妈强拉责任于身上,通过语言和肢体暴力养育孩子。最后,小眼镜儿子生活在恐惧的阴影中。这种情况,在“被贴标签”的问题孩子身上就多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出现“三八六一九九”部队,家中的劳动力去发达地区赚钱,干脆把小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戚朋友。抑或是白手起家做生意或者开厂等情况忽略孩子的成长。总而言之,这是一类缺乏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并衍生一系列的儿童成长问题,如孩子情感忽视,缺爱,只有物质弥补,精神匮乏,亲子沟通了解甚少,甚至亲子冷漠敌对。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叫孩子专心学习,充盈内心呢?
明玉是茉莉的妈妈,小叶是茉莉的女儿。明玉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丧失求学的机会,嫁做人妇后严格要求女儿。熟不知,她找了一个重男轻女的丈夫,所以茉莉怎么努力一路脱颍都没有换来父亲的夸赞和赏识。内心缺乏爱和肯定的茉莉按照母亲的意志嫁给了医生永信。永信缺位女儿教育,只喜欢成绩名列前茅时的女儿,茉莉缺位丈夫陪伴。好在茉莉有中断家族代际重男轻女的意愿,尝试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她选择好好爱自己,好好爱小叶,好好爱永信或者找到一个爱她的男人。现如今重男轻女思想慢慢消融,本人也笼罩在重男轻女的思想下长大,受一定毒害和影响。所幸母亲舅舅开明远见,让女孩念书,否则不可能在这编辑文字了。期望可以解封上辈上上辈的代际遗传和影响。
杨太太,一个权威性家长,失控会崩溃,只因为她失去过一个儿子。把女儿若娃照顾的生活不能自理,变成了丧失生活动力,只图享乐,谈及学习就专心不了的多动症患者。她自述自己为了迎合妈妈而患病吃药,然而药每次都是扔进厕所。父母百年之后,若娃如何立足,如果成家立业是否繁育下一代?又会怎样过一生会有什么样的价值感或者存在意义和成就感?她是否可以活下去?这都是问号。我也接访过这样的母亲和孩子。视孩子为自己的所有物一般掌控和安排,殊不知自己已经折断了孩子的翅膀,却又要期待她展翅翱翔,你可曾放开她的翅膀给过她翱翔的蓝天?做父母不易,做好父母不易,定要不断学习避开坑孩子的坑。
巧艺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父母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在社会上打拼很吃力,认定学历是第一位,并把子女送入私立学校,因为私立学校老师更尽职责。但这无疑是一笔不少的费用,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然而,父母忍受分离咬牙坚持支持女儿上私校,却不知女儿面临的家庭聚少离多的孤单,同学的攀比。这给她增添了不少心理压力却无处释放。父母已经够累了,好在她是个非常乖巧上进的女孩。我曾接手辅导的一个孩子却不然,父母花大价钱把她送入私立贵族学校,她不适应最终没有坚持读下去,辍学走向了社会。每个人面临的社会压力都很大,父母尽最大能耐给予我们最好的物质生活,却可能忽略孩子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建议每一个爱的言行举止都考虑一下被爱的对象的处境和感受,尊重她的个体性。
陈小乖,一个被父母作为结婚的砝码,奉子成婚失败的赘生物。原本是个学习的潜力股,却因为母亲的一句话,“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让他丧失了家丧失了归属感,从此他提不起生活的劲和学习的劲,迷恋手机和金钱来刷存在感和打发时间。这不禁让我想起我接访的一个孩子,他说妈妈是爸爸的情人,他不是光明正大的孩子,被骂私生子和小三的孩子,这让他很没有面子。父亲家暴妈妈,他对爸爸又爱又恨,爸爸可以给他钱花,但爸爸却管束他。最重要的是,爸爸没有给他正当的出生身份,这让他觉得无比羞耻。他能敞开心扉说明信任我,当然我和作者同感,他有自己应对的方式方法,不过确实他的方式方法很伤自己,可是他也迷茫和无力,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奔波和努力学习,人生的方向在哪里。
纪小弟,因为姐姐闪亮的光环,被父母催促着追赶姐姐。他已经不是他自己,他要被活成姐姐的模样,放弃自己的运动爱好和梦想。这让我想起小舍得里的田雨岚妈妈,孩子最后连运动的释放口都没有,只能抑郁生病了。妈妈太要强,不仅自己要强,孩子也得要强,否则就被别人赶超了。生活中有无数的父母,在萌生小生命的时候只希望他健康快乐,而一旦陷入和同龄人的比较中就失掉初心,走火入魔的攀比。这样严重打击孩子的自信,忽略孩子的特长和喜好,一刀切,最后孩子成为自己天天说叨数落的那一类人。
关于孩子同性恋,父母多是羞耻的心态,必须强力扭转过来。一个男孩子想学金星去整容变成女孩子,我想如果他能承受所有的付出和代价随他吧,人生路是他去走。性别意识五岁展现出来,有些倾向和意识先天自带又如何去扭转,只要他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爱自己爱身边人是不是也可以呢?一个女孩子因为和父母亲关系僵化,因为老爸家暴妈妈,大男子主义严重,她讨厌自己的性别,要是自己很爷们可以保护自己保护妈妈那不就不需要爸爸或者说可以和爸爸抗衡了吗?其实她内心里是温暖的小棉袄。我们看到了事物的表面仅从表面去纠结没有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源,总会南辕北辙或者骑驴找马一般。我也见过重男轻女观念下的独生女,被当作男孩子养育的女孩,是谁让她想成为男孩?那些被当作女孩去养的的男孩,是谁想让他成为女孩?
蔡汉伟,他有一个直升机妈妈。他妈妈自认为自己很负责,却只关注孩子学习,而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一无所知。作者详细梳理了一个随时降落实时监控孩子和一言一行不可偏离的道路妈妈如何让一个原本天资聪颖的孩子成为了边缘少年,甚至最后自甘堕落的过程。这样的妈妈连老师都很无奈。想起两个月前的辞职,我也是心力交瘁,一方面家长是很难带动起来成长的,另一方面工作环境下的孩子在重复家里和父母的相处方式,当然有明显进步的回归正常状态的孩子,那得多方通力合作,一方掣肘孩子的成长会是很缓慢的。葛老师道出了我的心声,父母反对我从事这辛苦的心理工作,我却坚信自己全力扑在上头终将有成效,近四年来忽略了家人推迟了生育,最后掏空了自己,所以不得不暂停来调整自己。
作者的朋友自陈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我很有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自己急着讨好母亲的卑微心境、母亲扔掷在我身上的否定言语、那些无以名状的愤怒与情绪、母亲带给我的种种创伤,那些诸如此类的事情。”这段她自陈的话深入我的内心,每个孩子成长是不是都有创伤和不完美的经历,而她跟我有太相像的内心感受。
作者梳理自陈了自己的成长故事。不尽完美,父亲缺位,妈妈看似民主,最后在选择专业上替自己做了决定。这样被安排的人生想来有遗憾,但从另一方面看,正是这样的独一无二的成长经历造就作者,成就这本书。说不清是是好是坏,自己有孩子了,不会像母亲那样替自己做决定,会给他选项让他自己做决定,承担所有的后果。
没有一个人的成长脱离掉成长的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养不养育我们,如何养育我们都会在我们身上落下印记,我们长大成熟的标志或许就是和父母和解,接纳原生家庭乐与痛,爱自己爱身边人,尊重自己和和他人的独一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