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为人的医生
在一个医药类的专科层次学习工作,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普通本科学校的差距还是不可忽视的。所幸,对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校方是有所重视的,自己的课题也与此相关,然而几年下来,不得要领,只能在一些算不得人文的范畴,为完成任务而进行。不是听几个讲座就能提升人文素质、不是看一本《平凡的世界》就具有了人文精神。现代医学的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对人体的探索也是求真的一个过程。但是具体使用所探索出来的医学之时,必然是医者和患者之间的交流过程,回归到人和人的关系,这又具有了人的本质,所以无法回避人文之善。
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基本是所有医学生入学都需要背诵和发誓的内容,作为医学生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伦理的基础要求,如何将人文的爱与关心内化到每一位学生的心中非常必要。真由科学体现、美是艺术的功能、善是人文(原指宗教)的属性。而这三位一体,相互独立又彼此统一,只有人的属性被体现,才能探索、发觉这三者,将其统一在一起。
作为人的医生,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有情感、有情绪、会累,才有可能去体察患者的痛苦情绪,再调用自己的理性知识,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反思,一个不允许自由思考和讨论的环境,可以真正培养出具有人文精神的医生么?一个将医生捧到需要这个群体大谈奉献的地位的社会,能够孕育出作为人的医生么?
二、气质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相当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秉性和性情。一个人所讲的课、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必然和他的气质类型有关。在这里希波克拉底又出现了,他的体液学说到今天依然有影响力。气质理论解释了人格特征的一部分,比如气质、特质或者类型,这些特征维持了个体人格在时间上的一致性。心理学家将气质定义为有生理基础的人格气质,这种气质通常在童年早期比较明显,是人格建立的基础,决定了个体生活方式的心境。气质是人格的基础,深深扎根在个体生物本性中,后天的教养会不断的扩增天性,将后天的经历和教养从气质中显现出来。
气质类型具有五个特性:1.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塑性,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以,5.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根据教材的观点,气质类型是由神经过长的特点决定的,神经过程的特点主要是先天形成的,所以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但又不是不能变化的。但是这种变化可能只是一种被掩盖的现象,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根据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的观点,后天的教养会不断的扩增天性,所以每个人的经历和受到的教养,是在自己本有的先天气质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汲取和放大自己的天性,这就是我对“在一个人的气质里隐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