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诺贝尔化学奖 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
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也译作:雅各布斯·亨里克斯·范托夫(1852.8—1911.3),荷兰化学家,荷兰皇家科学院成员,哥廷根皇家科学院、伦敦化学会、美国化学会以及德国研究院的外籍成员。
范特霍夫首先提出碳原子是正四面体构型的立体概念,弄清了有机物旋光异构的原因,开辟了立体化学新领域。在物理化学方面,他研究过质量作用和反应速度,发展了近代溶液理论,包括渗透压、凝固点、沸点和蒸气压理论;并应用相律研究盐的结晶过程;还与奥斯特瓦尔德一起创办了《物理化学杂志》。1901年,他凭借溶液渗透压和化学动力学的研究成果,成为第一个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主要著作有《空间化学引论》《化学动力学研究》《数量、质量和时间方面的化学原理》等。
范特霍夫精心研究过科学思维方法,曾作过关于科学想象力的讲演。他竭力推崇科学想象力,并认为大多数卓越的科学家都有这种优秀素质。他具有从实验现象中探索普遍规律性的高超本领,同时又坚持“一种理论,毕竟是只有在它的全部预见能够为实验所证实的时候才能成立”的看法。
范特霍夫出生在荷兰的鹿特丹市,父亲是当地的名医,在家里排行老三。上中学的时候,范特霍夫的实验兴趣就表现出来了。看到老师在实验室中做的各种变幻无穷的化学实验,他的探索欲望就被激发起来,他想探究这些实验背后的奥秘。可光是看着老师做实验太不过瘾了,范特霍夫很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这成了他梦寐以求的事情。
一天,范特霍夫从化学实验室的窗户前走过,忍不住向里看了一眼。那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实验器皿,一瓶瓶的化学试剂,多么诱人啊!这些器材无异于整装列队的士兵,正等着总指挥范特霍夫的检阅。他的双脚不由地停了下来,他在心里对自己拼命大喊:“没有人看见,进去做个实验吧!”“进去做个实验”的声音越来越响地在范特霍夫的脑海里回荡,让他忘掉了学校的禁令,忘掉了犯禁后的严厉惩罚,他只想着一件事:进去做个实验。
实验室正好有一扇窗开着,他犹豫了片刻,纵身跳上窗台,钻进了实验室。看到那些仪器就摆在面前,他的每一根神经都兴奋起来了,他支起铁架台,架起玻璃器皿,寻找试剂,就像一位在实验室里待了多年的老教授一样,对一切都很熟悉。他全神贯注地看着那些药品所引起的反应,发自内心的喜悦使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成功了!成功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
范特霍夫正专心致志地做实验时,管理实验室的老师来了,他被当场抓住。根据校规,他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幸好这位老师知道范特霍夫平时是一个勤奋好学又尊敬老师的学生,因此并没有向校长报告此事。同时,老师心里更清楚,是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驱使这样一个好学生违反了校规。范特霍夫因为自己的兴趣换来了老师的一次“包庇”。
范特霍夫的父亲从这件事中得知儿子很喜欢化学,就从家里让出一间房子作为工作室,专门供儿子做化学实验。
从此,范特霍夫就开始“经营”自己的小实验室。他把父母给的零用钱和从其他亲友那里得到的“赞助”积累起来购买了各种实验器具和药品,课后时间从事自己的化学实验。
范特霍夫对化学实验的狂热保持了一辈子。有这样一件事,最能证明他的实验热情。
清晨,德国柏林郊区的斯提立兹大街上,一辆马车急驶而过。已是深冬时节,寒风阵阵吹来,刺得面颊生痛,好似小刀子割肉一般,拉车的马喘着粗气,团团白雾从马鼻子里喷出。赶马车的人50多岁,多少年来他一直为这一带的居民送鲜牛奶,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雪,都准时不误。
人们早已熟悉了这位送奶人,他再平凡不过了。和其他牧场经营者一样,他养了许多牛,把牛奶送给居民喝。但是在这条大街上居住的德国著名女画家芙丽莎·班诺却知道这位送奶人有些不一般的来历。好几个早晨,她都等在客厅里,只要听见送奶马车的声音,就急忙打开房门,请送奶人进家里坐一小会儿,但是送奶人总是以不能耽误送奶而加以拒绝。
又是一天清晨,班诺一听见马蹄声便冲了出去,上前一把拉住送奶人的衣袖,她要为送奶人画一张素描像。送奶人仍然婉言谢绝,说道:“很多人都在等着吃早餐,牛奶要按时送到,等送完奶,一定满足你的要求。”
女画家心里明白,这只不过是送奶人的脱身之计。她再也不想“上当”了,于是她拉住送奶人的衣袖不松手说:“您不要再骗我了,我知道您是个实验迷,一送完奶就一头钻进化学实验室,谁也甭想把您拉出来。这次您一定得让我画一张像。亲爱的教授,请把您宝贵的时间分给我几分钟吧。”
送奶人?是的,同时他还是一位教授。
他只好暂停送奶的工作,让女画家画了一张人物素描像。第二天一早,当人们打开报纸的时候,一行引人注目的标题映人眼帘——“范特霍夫荣获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并以整个版面刊登了女画家的素描像。人们吃惊地看着这幅肖像画,原来那个每天早上驾车为大家送奶的人竟是著名的化学家,而且还获得了首届诺贝尔化学奖!大家继而兴奋起来,相互转告,最终,送鲜奶的范特霍夫和化学家范特霍夫被人们传成了“牧场化学家”。
这位一生痴迷实验的化学巨匠,不仅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
1911年3月,年仅59岁的范特霍夫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不幸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化学界为之震惊。为了永远纪念他,范特霍夫的遗体火化后,人们将他的骨灰安放在柏林达莱姆公墓,供后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