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佟小姐和双方的父母一直希望刘方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已经年近30了,不能再到处折腾了。
早在一年前,佟小姐的父亲就和当时的地税局商量,要将方舟调入地税,可是一直没有消息。
佟小姐告诉他,现在地税局已经同意录用他。既然有这样的机会,他就应该毫不犹豫地过去。
但是刘方舟打心眼里不愿意去,在财专毕业时,辉河曾经有三个税务局的名额,当时姚立新和陈宝辉报名了,刘方舟没有报名。
在三株公司,他的收入是当时公务员收入的两倍以上,而且凭他的感觉,搞企业策划正是一个实现人生突破的好机会,这种突破倒不仅仅在于金钱上,而主要在于个人认知和工作能力的提升上。相对于四平八稳的政府机关,他更喜欢做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方舟不愿意去地税局,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他不愿意依靠岳父解决工作问题。他自信凭自己的能力完全不愁工作,而且很有可能发展的很不错。
怎么都说不通,面对这头“犟驴”,佟小姐找到她的二姐,腰里暗中揣着一把菜刀,叫了一辆出租车来到了宋集屯煤矿,将方舟当时正在担任煤矿企管科长的父亲刘家怀请了过来。
面对父亲的到来,刘方舟感到十分吃惊,酒也醒了一半儿。
“我和你妈供你上大学容易吗?辉河有几家像样的企业?”
“现在这个公司的前景不错,万一不行,我还可以去南方,我觉得机关并不适合我。”
“有多少企业都是猫一天狗一天的,对你老丈人的这个安排,你应该感恩,不应该只顾及自己的面子,要多想想自己的媳妇儿。”
平时在家里,方舟的妈妈很宠着他,但是他有点怕父亲,和妈妈的话比起来,爸爸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平时不怎么说他,但是每说一次都印象深刻。
方舟又一次对现实做了妥协。
1996年12月25日,刘方舟成为了辉河市地税稽查局的一员。局长大约35岁,人不坏,语言表达能力尚可。
重新进入机关工作,方舟感觉到有点儿不太适应。最重要的是,这里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还要懂点潜规则,也就是当时人们常说的“会来事儿”,而方舟恰恰是一个不那么会来事儿的人,他历来主张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工作业绩取得相应的地位。
这时候的方舟,已经参加工作5年半,做过团支部书记、主管会计、企划部长。俗话说:“三十而立”,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
但是这种成熟要看放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在企业,刘方舟基本上可以所向披靡,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但是在人际关系复杂的机关单位,那就不好说了。
到地税稽查局两周之后,已经来到了1997年的1月,他参加了对鲜江、高都两个县的年度工作考核。主要的工作任务,是配合一个有稽查工作经验的同志检查稽查工作的差错率,也就是查基层局曾经查过的企业账,看看有没有检查错误的地方。
如果有检查错误,则计算其差错的比率,是考核基层局业务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刘方舟虽然以前做过会计,但是初来乍到还什么也不会,只是在后边儿跟着学习,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这一次下基层刘方舟体会最深刻的,则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公款吃喝。不管到哪一个分局,都会安排最好的酒宴进行招待,而且会有一个场合是由该县的财贸副县长进行陪同。
在鲜江局的时候,刘方舟认识了当时该局的常务副局长单国柱,也就是“单常务”。
单常务身材矮小,性情幽默,一对豆眼儿非常灵活。每天晚上的酒宴他都先将自己灌个半醉,然后在宴会高潮的时候登台给大家表演独唱。
单常务唱歌非常有特点,一个是靠眼神儿,一个是靠右手。左手拿着麦克,眼睛看着观众,用右手进行比划,每一句歌词则只唱一个字,令人忍俊不禁,简直是个活宝。
但是其实他为人非常善良,喜欢钓鱼,笛子吹的也很好。
当时他们的一把手姓白,面相凶恶,就像黑社会的老大,“单常务来个笛子独奏!”只听得老白命令道。
这时,单常务从早已准备好的衣兜里掏出笛子,用豆眼儿看了一眼观众,猛然间中气十足的吹奏起来,好像一下子要吹破他矮小的身体。后来方舟和单常务混熟了,见到他就说“犊子笛奏”。
在大家欢快地鼓掌的档口,一个检查组的汪道军以家长的口吻端起了酒杯,“刘方舟,把这杯酒干了,我知道你是靠老丈人的关系进入税务局的!内蒙古!”方舟的岳父和他的亲家老侯一家都是从内蒙古大杨树调到辉河的。
在一旁陪同的单常务面面相觑,刘方舟也感觉到非常惊讶,汪道君的话,将刚才单常务制造的欢乐气氛一扫而空,就像吞进了一只苍蝇。
工作考核的第二站是高都局,当时这个局的条件还比较简陋,新的办公大楼还没有盖好,住的是平房,但是酒照喝不误。
每个局检查三户企业,实行抽签的形式,抽到哪一户就检查哪一户。结果该局稽查局的孙国富带着方舟他们去检查一户企业时,院子锁着大门,院里边全是积雪,连一个脚印儿都没有。
显然这一家企业已经好长时间不经营了,方舟不禁对这个分局的工作质量摇头,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实际上,当时的辉河市地税系统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全系统有几百人,第一学历在中专以上的不超过20%,大部分第一学历都是高中毕业。
回到辉河以后,国家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总设计师于1997年2月19日去世了!
这时的方舟已经年满30周岁。回想21年前领袖去世的时候,当时觉得天已经快要塌下来了,但是总设计师的去世,国内的反应却非常的平静。
对于总设计师,刘方舟是始终怀着敬佩和感激之情的。早在1984年,他上高二的时候就通读过他的文选。参加工作以后,又先后读了文选第一卷和第三卷。对于总设计师在中国历史的关键时刻,扭转历史航程,进行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重要决策的历史十分清楚。
为此,已经两年多基本上不写诗的方舟含泪写下了一首四言诗,亲自送给了当时的辉河日报,但是并没有被登载。
1997年2月25日,总设计师的追悼大会在首都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领导人含泪致悼词的场面给亿万中国人留下来极其难忘的印象,也对方舟形成了比较大的震撼,悼词语音精炼,评价中肯,朴素庄重,其中的很多段落方舟不知不觉的背诵了下来。
领袖去世的时候,方舟虽然感觉天已经快要塌下来了,但是他当时对领袖的一生并不了解,所以说并没有流泪。但是总设计师的去世,刘方舟却将近连续一周以泪洗面。
悼念完总设计师之后,当时稽查局的主管局长刘惠鹏为了了解稽查局部分工作人员的写作能力,派四位同志分赴两个基层局进行稽查工作调研。其中赵明阳和张军去高都局,鲍林和刘方舟去朔安局。用当时稽查局局长的话说,“是骡子是马出去溜溜!”
在去往朔安的火车上,同去的还有一位23岁的刚刚毕业于长春税务学院的新大学生,他叫姜景亮,身材中等,面容清瘦,是到朔安下派锻炼的。几个年轻人一起打扑克,到朔安之后兵分两路。
到了朔安之后,刚好赶上这个局要组织一次业务考试,于是方舟也参与了监考工作。
当考试工作开始时,方舟被混乱的秩序、恶劣的考场纪律惊呆了!几乎每个税务干部的书桌堂里都放着业务书和与考试有关的资料,无视监考人员的存在,考试一开始就肆无忌惮的开始翻书找答案,或者是直接抄写答案。
方舟所不了解的是,当时的全省税务系统可能几乎都是这样,正规院校毕业的大约占1/3,函授毕业的占1/3,其余的1/3都是中专以下学历。还有一点就是近亲繁殖严重,有不少税务干部的上一代就在税务局工作。
监考工作结束后,开始了具体的调查研究工作。早在初中毕业时,方舟就读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朔安地税稽查局,方舟深入工作现场,与大家一起工作,亲身体验检查环节,比较快的就撰写出了调研报告的草稿。
草稿写完之后,鲍林看了一下:“思路不错,层次也比较清楚。”以领导的口吻对这个报告的草稿给予了肯定。
第二天,惠鹏局长视察基层工作路过此地,说要了解一下调研的进展情况,方舟于是拿出了稿子。
“稿子写的不错,是谁执笔?”
“我~说,他~写的。”鲍林一边翻动着白眼仁,一边吞吞吐吐的对惠鹏局长说道。实际上,这篇草稿这个“白眼仁”一个字也没写。
等到稿子修改完毕,又一次遇到惠鹏局长,当他又一次问是谁写的时候,刘方舟不再客气,直接说是自己写的。
在调研期间,方舟住在朔安局的招待所。几乎每天晚上,朔安地税稽查局省税校毕业的年轻人韩东波都来陪他聊天儿,两个人聊的比较投机,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比较一致。
一天晚上大约10点多钟,门外突然传来一个酒鬼的声音,来人姓沙,当时是一个40多岁的税务干部。据东波讲,这个老沙不喝酒时像个正常人,一喝完酒就容易耍酒疯。这家伙不断的在外面砸门,对来自辉河的客人很不友好,经过东波的好一顿劝解,才把这个酒鬼给打发走。
调研工作之余,方舟在东波的陪同下逛了一次新华书店,惊讶的发现这里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和《列宁选集》还按照70年代初的定价卖,8本精装书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年代的痕迹,但是一共只卖人民币15元,这实在是便宜的出奇。
早在两年前的1995年方舟开书店时,一本400多页的书就已经售价20元了。这两部马列主义选集如果按照1997年的市场价格,大约需要200元。没有丝毫的犹豫,方舟买下了一套,这也是到朔安进行工作调研比较主要的收获之一。
后来再到朔安,方舟又用15元买了一套,送给了当时在合作区办税厅工作的兄弟沈冬辉。
在调研工作即将结束时,方舟在稿纸上写了一首《朔安地税稽查工作调研》,回到辉河后,这首诗就放在方舟的办公桌上。
后来,这首诗先后被两个比较有名的笔杆子看到了。
一个是杨凤超,他是当时是市地税局的办公室政务主任。他看完后给予了几句肯定,但也写下几句话提醒方舟不要因诗惹祸。
第二个是吴载惠,他当时是合作区的监察室主任,戴一副眼镜,长得像特务,但是非常有才学,犀利的文风让方舟十分佩服。
没过几天,地税局举行一个晚会儿,晚会期间,刘惠鹏专门儿来到方舟跟前对方舟说:“你去朔安的这个调研报告写的不错,咱们局目前非常缺能写的,你今后要好好努力!”当时方舟听了心里感觉到热乎乎的。
这时,市地税稽查局进行了工作分工,按照选案、稽查、审理、执行四个环节进行工作配置,刘方舟被分配到和省税校毕业的赵明阳一个检查组。
分组结束之后,局长将方舟单独找到办公室进行了谈话,他对方舟说:“你是不是以前就是副科级?”
“之前经历过三个单位,做过团支书、主管会计和企划部长。”
“明阳业务不错,但是人比较毛楞,你们俩要互相搞好配合”。
分工结束后,稽查局内部举行了一次乒乓球比赛。全局一共10多个人,不会扣球的刘方舟居然一路杀进了决赛,决赛输给了一把手获得亚军,得到了一个影集的奖励。
其实论实力,刘方舟顶多排第三。在半决赛的时候,半决赛的对手张军面对着太阳有些晃眼睛。方舟的发球其实并不正规,但是却不好接,几个发球过去,把张军有点打懵了,结果稀里糊涂的败下阵来。
稽查工作分工结束以后,方舟开始和明阳在辉河下户检查。虽然方舟在医药经贸公司和外运公司都做过会计,但是业务相对都比较简单。面对查账业务,当时的方舟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
刘方舟一边参与查账,一边学习税收业务。从一个企划部长到税务局的菜鸟,刘方舟心里来不及失落,而是想尽快地成为查账的行家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