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且读且写》

上次读到41页页,今晚读到58页,这速度,无法言语。

第三章“如何把一本书读透”,首先要有阅读的重复意识,第一个层次是有重复意识,作者选取的是笔述;第二个层次是反复读,把书读熟。

熟读往往不需要多少方法,更需要的是耐心。读熟的结果就是能背诵,这是重复意识的第三个层次。

要把一本书读透,其次要有输出意识。培养阅读输出意识的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批注,要以批注的方式来输出我们的阅读,前提是我们先要读别人的批注。

实现批注式阅读,还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会读书,二是要综合运用读书方法。

关于批注的写法,顾建新教授在《小说评点写作刍议》中提出了三个原则。一是深刻性,二是真实性,三是提升性。

王荣生教授提到的8种阅读方法,可以归为四大类:

第一类,预测和推断。

第二类,联结和图像化。

第三类,提问和释疑。

第四类,重点和综合。

中间穿插作者很多的读书片段。

可以看出,匡老师是真性情之人,是真正在读书的读书人。按照他讲的这种重复意识,对一本书反复读,甚至是熟读成诵。

对照我的阅读体验,《皮囊》这本书我读了四五遍,是我所读的书里会重读且重读最多的一本小书。

一本书读久了读多了,真的会在很多场域下出现在读者的心里。

这次去福建,虽未至泉州,但我就是感觉来到了蔡崇达的世界里。

里面的故事也好,环境也好,甚至是人物的秉性,人物的语言,人物的走向等,都会和自己发生某种内在的联结。

也读过《围城》,全然只记得一点情节。且知钱锺书善用典故,善于炼字,更善于“骂人”。

在这本书里能体会一二,但从未细究。

我才是金圣叹最恨的那种人了,假装读了点书,却只记得点皮毛,不重视细节。

还有一个感悟,很认真地读一本书,或者对某一本书很是喜爱,让人恋恋不忘的,大概率日后也会很推崇这个作家其它的书。

之前读汤汤《水妖喀喀莎》,那种感觉太上头了,把“奇幻童年故事本”都读了,很愿意读她其他的作品。

读《腰门》,读《建座瓷窑送给你》,虽未读过《你是我的妹》,但对彭学军老师的书产生了感情,甚至全然相信了这个作家的书绝对不会差。相信,其文如其人。

所以,在读《且读且写: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时,也有同感。这是一本和我当下境遇十分契合的书,我不能囫囵吞枣信手翻阅,当慢读之,细品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