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马迁撰写《史记》,那个目的,是相当正大:“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在他的大手笔之下,写成之后的《史记》也相当之猛: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而且,《史记》还不仅仅是史学名著,更是一部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说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大上、伟光正。
问题是,就是在这样一部“高大上、伟光正”的名著中,司马迁老先生居然还夹带了私货。
私货证据
司马迁的私货,就在《史记·项羽本纪》之中。
先来看《史记·项羽本纪》两段原文。每一段原文,都描写了一个战斗场景。第一段是: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乡。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於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再看第二段原文:
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头,馀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最其後,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其一体。五人共会其体,皆是。故分其地为五:封吕马童为中水侯,封王翳为杜衍侯,封杨喜为赤泉侯,封杨武为吴防侯,封吕胜为涅阳侯。
这两段长长的原文、两个战斗场景,司马迁都在描述一代雄杰项羽的同一个时刻。这是公元前202年1月的垓下,项羽在此时此地,走到了自己的人生尽头、最后时刻。
在司马迁的笔下,直到这一刻,项羽的形象仍然是英武的、光荣的、悲壮的。果然是生为人杰、死亦鬼雄。
而且,从遣词造句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迁本人对于项羽的喜爱程度。他用生花妙笔,把项羽的最后时刻,写得不像历史记录,反倒像武侠小说。项羽在那一刻,即使失败,仍是英雄。
吊诡的是,除了主角项羽,司马迁在这两个画面里还描写了一些配角。其中,有一个配角,居然还两次抢戏。记住,是两次哦!下面,我们把他找出来。
第一个画面中的配角,人数众多:
1、没有留下姓名的汉军大部队;2、没有留下姓名的楚军二十八骑;3、没有留下姓名的被项羽杀死的“汉一将”;4、没有留下姓名的被项羽杀死的“汉一都尉”;5、汉军骑将赤泉侯杨喜。
第二个画面中的配角相对简单一些,人数也少,只有5位:
1、汉军骑司马、后封中水侯的吕马童;2、汉将、后封杜衍侯的王翳;3、汉军郎中、后封涅阳侯的吕胜;4、汉军郎中、后封吴防侯的杨武;5、汉军郎中骑、后封赤泉侯的杨喜。
是的。两个画面都有“杨喜”,而且有名有姓。
在第一个画面中,杨喜的表现是:“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项羽的表现相比,不大光彩。项羽仅仅动了动眼睛和嘴巴,还没有动手,杨喜就“人马俱惊,辟易数里”。这里的“辟易”,大家就理解为“后撤”好了。
在第二个画面,杨喜的表现是:和其余四人一起,抢得了项羽遗体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功劳,战后被封为赤泉侯。
综合起来,也就是说,司马迁在为主角项羽所描绘的历史大剧中,两次让赤泉侯杨喜露了个小脸儿。
这在司马迁的笔下,实在是少有的例外。
因为,如果说杨喜在第二个画面中出现还算正常的话,那么在第一个画面中,杨喜就是典型地乱入了。换句话说,杨喜出现在这个画面里,非常突兀、非常不自然、非常不合常规。
要知道,当时在垓下战场,汉军是60万人,楚军是10万人,合计70万人。杨喜能够在这70万人当中,不仅留下战场表现,而且留下姓名,实在难得。
更奇怪的是,垓下之战中,杨喜所在的汉军,出战的名将名人,多了去了。不仅当时已经独挡一面的韩信、彭越、英布、周勃、灌婴等一流名将悉数出席,就是当时身为偏将的柴武、孔熙、陈贺等二流名将也都奋力出战。而那些个一流二流的名将,也不是每个都被司马迁的史笔所及,杨喜区区一个郎中骑的军吏身份,算哪根葱,凭什么还被提及两次?
这其中,肯定有原因。
司马迁为什么对杨喜辣摸好?
说到原因之前,先来看看几个史上有名的“姓杨的”:
今天已经火得如火如荼“海昏侯”刘贺,他在当那27天的皇帝时,他的丞相,叫杨敞,时封安平侯。
西汉政治家杨恽,因告发霍氏(霍去病子孙)谋反有功,封平通侯,迁中郎将。
东汉时有“关西孔子”之誉的杨震,位至三公。杨震不仅以儒学著名,还以德行传世:在部下向他行贿时,说无人会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由此得名“四知先生”的美称。
东汉名臣杨赐,位至三公,封爵临晋侯。
跟曹操也敢唱个对台戏,终于被曹操所杀的大才子杨修。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隋朝开国功臣越国公杨素。
这一系列“姓杨的”著名人物,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就是这个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两次提到的“杨喜”。
而且,杨喜和这些人一起,都来自一个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闻名天下的天下第一家族——弘农杨氏。
“弘农”指的是弘农郡。弘农郡设置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大致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的三门峡市。在这个地方,产出的“姓杨的”所形成的弘农杨氏,在史上那是相当有名。
弘农杨氏有名到了什么程度?在司马迁之前,战国时杨家子弟已官至上卿,到了杨喜被封为赤泉侯时,更成为弘农杨氏上升至天下第一家族的起点。从两汉开始,直到司马迁之后的两晋,杨家子弟都代代显赫,世世卿相,“四世三公”,隋朝时更达到了天下第一皇族的顶峰。到了唐朝,弘农杨氏的子弟们也是代有才人,多人位至宰相,杨家的女子则后来居上,为中国生下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
当然,如果是因为弘农杨氏很牛,杨喜是弘农杨氏的祖宗,以至于司马迁才给他三分薄面,才对他辣摸好,似乎在理由上,也牵强了一点。
事实上,司马迁之所以对杨喜辣摸好,以上只是次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在于,司马迁是弘农杨氏的亲戚。准确一点说,司马迁是杨喜曾孙杨敞(即前面所说“海昏侯”刘贺的丞相、安平侯)的岳父。司马迁在史上唯一留下记录的女儿司马英,嫁给了杨敞。
太史公司马迁先生的私货,原来在这里。所以,司马迁才对亲女婿的祖宗,辣摸好。
谁说史志办公室、史馆是清水衙门来着?看人家这有个熟人、有个亲戚,办的事儿多好多到位,在大英雄项羽的传记里,青史留名呐!人熟好办事,古今通理也。
顺笔提及,司马迁的这位女儿司马英,史上也有过一次精彩的表演。
当权臣霍光胆大包天,想把“海昏侯”刘贺的皇帝之位废掉时,决定征求一下朝中重臣们的意见。
霍光派出自己的心腹,时任大司农的田延年,第一个来找时任丞相的杨敞。可是,这位司马迁的女婿,却没有岳父司马迁冒死为李陵辩解的勇气和担当,《汉书》称“敞惊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
事实上,杨敞这时面临的选择题,并不是刘贺的立与废,而是自己的生与死。可是,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由于缺乏应变之才,居然不知道如何选,这导致田延年颇为不耐烦。眼看,田延年这一走,杨家就要摊上大事了。
幸好一,田延年肾功能不好,谈话中途去杨家的卫生间,尿了一泡尿。
幸好二,杨敞有个英明的老婆司马英。
幸好三,司马英预感到田延年上门必有大事,一直躲着在偷听。
看到田延年去尿尿,司马英赶紧跑出来,对还在发抖的杨敞说:“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你再不痛快答应,我们全家都要掉脑袋了。
杨敞这才猛醒过来,于是和司马英一起,向尿完爽哉归来田延年表示:“请奉大将军教令”,这才成了汉宣帝时期的定策功臣,这才保证了弘农杨氏在汉朝的持续兴盛。
司马英果然不愧为司马迁的女儿。
最后要说明一下的是:对于同样是“姓杨的”著名的杨家将,无论是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还是后来被演义出来的,都没有资料表明他们出自弘农杨氏。
我也很遗憾,但这是事实。
(注:本文写作参考了《楚亡:从项羽到韩信》,李开元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特此说明,并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