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内容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即使皓首穷经、焚膏继晷也无法曲尽其妙、去伪存真。且让我们在雪泥鸿爪中扒开迷雾,探秘中华文明之光。
我外婆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架不住爱学习,每天的养生堂是必看的,另外在手机上和书上看到的各种中医小贴士也必收藏起来,还不忘总结提炼后记录在小本本上。我放假回家,外婆就会搬出她记录得密密麻麻的十几个本本给我炫耀,还别说,有点小病小痛啥的,还真管用。可见鲁迅先生说的那句我倘能生存,便必要学习的话很有指导意义。于是,我刻意去了解了关于中医的一些知识。
中医的治病疗法非常丰富,其效果也很神奇。虽然不至于药到病除,但是,长期坚持,对人的身体有出奇的妙用。中医最常见的三种疗法是:刮疹、针灸、拔罐。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人们患病时,出于本能地用手或者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竟然能使疾病得到缓解。通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也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现代医学认为,痧是皮肤或皮下毛细血管破裂,是一种自然溶血现象,易出现在经络不通畅、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它不同于外伤瘀血、肿胀。刮痧可使经络通畅,瘀血肿胀吸收加快,疼痛减轻或消失,所以刮痧可以促进疾病的早日康复。
刮痧疗法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目的。
古代刮痧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刮拭患者某处皮肤。清代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我妈和她的奶奶都是刮痧的拥趸者。
针灸疗法是以针刺或艾灸为主,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节经络脏腑、气血阴阳,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这种疗法是我们祖先的一大发明,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远古时期,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这种砭石大约出现于距今石器时代,相当于氏族公社制度的后期。当时人们已掌握了磨制技术,能够制作出一些比较精致的、适合于刺入身体以治疗疾病的石器,这种石器就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
针灸医学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一书。《黄帝内经》中说的“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便是指灸术,其中详细描述了九针的形制,并大量记述了针灸的理论与技术。两千多年来,针灸疗法一直在中国流行,并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多种。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拔罐疗法是传统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这种疗法可以祛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解除疲劳、增强体质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愈疾病的目的。所以,许多疾病都可以采用拔罐进行治疗。
拔罐疗法采用的“罐”,有许多种,有玻璃罐、陶瓷罐、竹罐、橡胶罐等,甚至家中的罐头瓶也可以用于拔罐。临床中用得较多的是玻璃罐、陶瓷罐、竹罐。而橡胶罐在家庭中用得较多,因为它使用方便,用手一捏,即可嘬住,不管你是否懂医,非常容易掌握,只要明白哪里痛就拔哪里即可。但它没有用火,少了一个重要的环节,效果就要差一些,所以医院一般不用这种。玻璃罐光滑透明,可以透过玻璃观察罐内皮肤充血、瘀血、起泡及放血时的出血情况等,所以临床中用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