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怎样才算幸福?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而且没有标准答案,永远都是千人千面的。
无论是恋爱、结婚、生子,还是学习、工作,我想人们都是奔着幸福去的。但是往往带着追求与实现幸福的目标出发,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对与错的较量!你是否有同感呢?
这个难得的特殊春节,让我对于这个话题,有了更深的感触与感悟。首先是打破了我来深圳工作的这十几年的惯例,今年我是第一个提前于放假前一天回老家过年的,以往每年不是留到最后不回家,就是只能回家3-5天。按正常计划好的时间,初七开工上班,初六的车票,我今年可以在家呆足十天。彻彻底底放松下来,好好体悟这幸福生活。
首先放下在孩子身上的各种对错评判,让她完全放飞,无任何束缚的自由生长。即使有看不惯,也采取憋着不说,或者避开不看的方法。一天吃早饭的时候,婆婆突然跟我说一句,你总说我小孙女这不行那不对,这回家这些天,我看挺好的呀!不跟你之前电话中说的那样。今天早上家里没有面粉了,我骑车子去买面粉回来,到院子里的时候,你大哥从我旁边过来过去,低着头捧着手机走了,家里这6个大人,谁也没看见我这大袋子面(50斤)小孙女出来看见了,立马跑过来了,说“奶奶我给你弄厨房去,你别动,太沉了”说着她摇着摇着把一袋面放肩上扛进了厨房。婆婆一边说着,一边乐开了花,一脸的幸福。我什么也没说,只是跟着笑,但这件事情烙印在我的心里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依然不去评判娃的任何行为,但是我不是采取之前的忍住不看不说,而是去观察她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我发现同样的一个人,她所处的环境不同,她表现出来的行为就不同,哪怕同样一件事情,都会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呈现。平时在深圳,我把自己的忙,都转嫁给了孩子,因为我忙,从内心对她的期盼与要求就会多,希望她可以给我的繁忙减负,甚至可以分担我的部分压力,就会出现用对错来评判她的行为。认定她是好还是坏。而回到老家,莫说这婆婆亲手带大的孙女了,就连我们这几十岁的儿子、媳妇,在老太太眼里,那都是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喂吃喂喝的娃.....
从回到家那一天开始,老太太一直都是呵呵乐,娴熟的从厨房到餐厅来来回回,忙个不停。一天吃饭,听公公婆婆讲准备过年的年货,孙女最爱吃的虾,全家都爱吃的羊蝎子,牛肉、排骨、带鱼、还有我最爱吃的羊腰子....一边报菜名,一边说“今年的菜忒贵,羊腰子都没卖的,赶了几个集,都没有,最后你爸爸去别人烧烤档去找别人买的,25块钱一个,给你买了10个”我打断了婆婆的话,这么贵又难买,就不应该买的。婆婆却说“你爱吃,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多贵都得买,必须要吃上才行呢……”我是以对错为标准来思考问题,而公婆是以爱为标准去做每一件事,唯有爱才能真正让你感受到幸福,能活得真正的幸福。
在家里,我总说“妈,你把这一堆人都养成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巨婴了”她总是呵呵笑。以前我总看不惯她处处过于操心,明明饭菜都端上桌了,一碗一碗盛好,她还会围着桌子转悠,给这个夹个这,给那个夹个那,仿佛她不动手这些人都不会吃一样的。每当这时候我总会说“妈你太能操心了,你别管了,坐下吃饭吧!”她每次都是看着我们吃,转悠一阵挨个伺候到了,炕上歪着看见这些人吃饭,她呵呵乐。吃完饭就是全家放飞的时间了,俩小孩儿肆无忌惮的玩游戏,嫂经常陪他俩一起玩,而我是个完全的另类,对游戏丝毫没有兴趣,也从不参与。家里的麻将机可是过年的宠儿,村里自家的几个兄弟叔伯们,到点就来了,一天两场,不停歇。而婆婆总是把烟、茶、瓜子、花生、水果,一一准备好,弄两个凳子摆上,放在他们触手可及的地方,生怕打麻将的饿着渴着。
我不喜欢玩游戏,自然也对打麻将不感兴趣,尤其是他们制造的烟雾缭绕的仙境,我更是不愿靠近。因此每次吃完饭,我都是回房间,塞上耳机,听一听樊登读书,听一听人物志,看一看电视剧、看一看实时疫情播报、看一看我带回去的书。困了钻进被窝就睡,不论时间,想睡就睡。每次我一进房间没十分钟,婆婆不是拿个水果,就是拿个瓜子花生,要不就是拿个热腾腾刚出锅的红薯送进来。什么是幸福?我想这家中烟火味就是幸福,这一家人毫无掩饰的生活是幸福,有爱才会有幸福。
我要的是对错?还是幸福?我不断的开始检视与反思自己。我才真正明白了,我要的一直是幸福,却用了对与错的标准去衡量,去追求幸福,真是醍醐灌顶。
最先道歉的人最勇敢,最先原谅的人最坚强,最先释怀的人最幸福。爱是一切的源泉,她可以滋生幸福。那句:家里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讲出了对错的道理,也就失去了幸福的能力。幸福是一种能力,人最初都拥有这项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往往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