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讲一下《金刚经》的著名的三段论“是物、非物、名物”,这是佛教认识论的重要手段与方法。三段论不仅适用于佛教修行者,也适用于世间凡夫俗子。三段论是佛祖如来按照世间已经成形命定物理的概念与约定成俗的事理设定的分析方法。我们在前面讲过,世人认识现实世界是从事物的“名称”开始的,而这样的“名称”是世人经过积累归纳总结而形成,最初的“名称”是形而上的概念,还是能够反映事物真实的一面,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远离,原有的“名称”已经偏离或相向于事物原来本有的面貌,事物的真实性与本质已经不能被世人所了解,所以恢复事物的正来面貌与本质就显得的非常重要,这才有了佛祖如来的三段论,是物,非物,名物。
这和儒家孔子所倡导的“正名”思想是一样的,孔子说“为政必先正名”,人们在从事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正确的思维活动,找到一种使社会中的每一成员都遵守的生活原则和行为规范。“正名”是找到这些原则和规范的正确的思维方法。“正名”不是为了扶正某人的名份职位,而是要找到“名”与“实”的切合点,这个切合点就是和谐社会的发展规律与活动规则,只有这样的切合点找到了,名副其实,实事求是,万事则成。所以孔子才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是物,非物,名物,是一个连续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常说的用盛水的杯子,如果它破了不能盛水了,就不是杯子,只是名叫杯子而已。所有世间的“名称”都可以用这个模式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如果“名称”能反映事物的真空面貌和本质,那这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就是“事物”,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真空面貌和本质,那这个“名称”所代表的事物就是不是“事物”,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我们前面举过“教师”、“医生”、“公务员”的例子,就是要说明名副其实,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让世人明白“图名图利”其实是一场空,因为“名不副实,利来无道”,所得名利就是虚空,许多的贪官到头来一场空不就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吗。
佛祖如来的三段论,不单为世人指出了判断事物真实的方法,也为世人指明了处理社会、生活事物的方向。更重要的是三段论给佛教修行者明确的了果位的结业标准,修行如上石阶一级为一级的基础,无投机可言,更无特权可用,在佛教三宝佛法、佛祖、佛经的面前一切投机特权都是苍白无力的,因为修行是自己身心和谐相处的过程,一切外物与外力都无法帮助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修炼才能获得觉悟。这和个人获得知识一样,只能自己努力学习,别人帮不了你,最多也是领你进门,修行在己。
所以对于修行者来说,修行到什么样的境界,你的果位自然就能获得,这就是实至则名归。果位是一种境界,不是一张“证书”,佛祖如来不会因为你的境界达到了就给你发一张证明修行成果的“证书”,如果佛祖如来那样做了,就是住了相,住了相也就不是佛祖了,而且修行者如有想得“果位证书”的想法,就是住了相,住了相也就失去果位的本该有的实,因为“离相”修行,是修行者一直要坚持的,不管你的果位境界达到什么高度,一旦住相,一切重来,就是佛祖如来也是一样。这就是修行者的精进无限,凡夫者的奋斗不止,信仰者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