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看了不少书,自觉已经脱离了阅读的初级阶段,也算是一个读书人。看过的书中,有看后颇有成效的,也有稍翻几页就决绝离开的,这样的经历多了,便对阅读有了一些鄙薄的看法,该看什么书,对于这个比较宏大问题也有了一些见解,就冒昧展示给大家。
阅读最重要的一点,要看元典。元典,是指对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内涵及其发展流变产生深远影响的文献典籍。元典不同于经典,而且标准要高于经典。例如,古印度的“吠陀文献”与佛经,古希腊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等哲人的著作,希伯来人的《旧约全书》,中国的《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都可以纳入元典的范畴。金宁先生在《中华文化研修教程》中指出。元典”集中反映了民族的集体经验和文化心态,往往具有首创性,博大精深,因而成为一个民族垂范永远的精神象征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为什么要读元典,就是因为它们具有着无与伦比的内涵,要么塑造了人类文化的基本样态,要么传达了人类情感的复杂,要么再现了人类独特的思考。这些书不是看过一遍就可以的,而是要经常看,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看,都会有收获。我六年前读过论语,当时是勉强而读之,今天再读论语,就觉得更有一层感悟。温故,这个词的意义远不仅曾经理解的那样,单单指复习学过的知识,而有着重新感受先贤的思维,重新理解整个人类历史的思维变化,这样更为深层的含义。于是,元典,就成为这样一种很好的载体,纯粹而且厚重。
第二点,要看有思想性的书。什么是有思想,有思想的书大致等于难懂的书,不过也不尽然。举一些例子,像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书是有思想的,而且是不用功很难读懂的。而世界文学殿堂里的诸多文学作品,读来并不十分难懂,而且还相当有意味,这样的书有思想,但是将思想融在故事里,所以并不十分难懂。然而有一些书是很难划分标准的,像所谓短时间培训技能的书,所谓关于励志关于理财的书,这些书更多的是在于知识,而非思想。当然这些书是可以读的,但是不应该占去太多功夫,甚至略略读过即可,对于同类的书便不再有太多关注。真正的技术能力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不断实践提高的,书本上的诸多建议和方法,只是一种示范和引导。
第三点,要看原版。包括古文的现代注释,已经外国文学的译作,现在可以认为是很有文学性的作品,但是这些作品永远不能够代替原版的作用。钱穆先生的《论语注释》是值得一读的,但是读过之后得到的是先生的论语,而不是真正的论语。包括翻译,这些经过再次加工的作品,虽然是可是很大程度重新原著的风貌,倒是这些作品不可避免的带上了个人色彩,而不是原著。因此,看古典书籍,一定要有过不带译文的阅读经历;看外国文学,一定要有去仔细啃原版的勇气。
其实这些书如果归到一起,一辈子也看不完因此就需要自己的选择。之前介绍了三种书是值得读的,但是读书的选择并不局限在这几种。可以读的书很多,像小说戏剧,像悬疑科幻,像哲学科学,只要你认为自己能收获一些思想和知识的书,都可以去读。还有一些作为消遣的书也不必要完全拒绝,像网络小说,漫画之类,存在自然有存在的理由,但是这些东西永远不要超过自己阅读量的百分之十。真正的大部头,需要用功去读的元典,才是阅读的主体对象。
现在在读两本大部头,一部是《曾文正公嘉言钞》,一部是《毛诗正义》,前者易懂一些,后者则更需费些功夫。放在这里也希望诸位可以找来品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