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若水
来源:若水说时间管理
今天是若水老师每天早上5:00早起,500天个人成长计划的第19天,坚持早睡早起第269天,坚持运动第216天,坚持写作时间管理原创文章第76篇,坚持练习声音第45天,坚持阅读2小时第19天。
在人际关系方面,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首先去寻求了解对方,然后再争取让对方了解自己,这是进行有效际交通的关键,也是高效能人士的第五个习惯知彼解已。
01
如何才能了解别人?
如果我们想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就不能单纯靠技巧。首先我们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我们的聆听通常有五个层次之分。一是充耳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二是装模作样,“是的!嗯!没错!;三是选择性接收,只听一部分,通常学龄前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四是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但是很少有人会达到第五个层次,即最高层次,移情聆听。
前四种是主动型和回应型聆听,它是一种技巧,本质是以我为中心,就算行为没有表露出来,动机已经不言而喻,会让说话的人有受辱的感觉。回应型聆听技巧的目的不过是要做出回应,操控对方。
移情聆听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本质不是要我们赞同对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对方。
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所以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表、心到,用睁眼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去理解、了解对方的心灵世界。
当我们学会了认真倾听时,我们会发现对别人的感知有了天壤之别。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生存环境、教育条件等的不同,造成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感知方式的不同,当我们跳出个人感知局限的范围,学会求同存异,适时扮演知音的角色,才能走进对方的心里。
02
如何克服自以为是?
移情聆听的反面就是自以为是,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他们往往会有四种“自传式回应”的倾向,一是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二是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三是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四是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每个人可以对照以上的现象,对自己先诊断,后开方,才能做到真正先理解别人。
在影响对方之前,我们必须先被对方影响,才能真正理解对方。
03
如何获得别人理解?
古希腊有一个经典的哲学观点,即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首先是本身的品德,然后是我们同他人的关系,最后是我们表达自己的能力。
品德是指我们个人的可信度,是人们对我们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是人们对我们的信任,是我们的情感账户。感情指的是我们的移情能力,是感性的,说明我们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理性是我们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当我们在理解别人思路和担忧的前提下,清晰具体地表达想法,那么可信度会大大增加,表达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
最有效的表达自己的方式,就是一对一的沟通,我们可以与客户、同事、妻子等人群设定一对一的沟通,从而获得准确可靠的反馈信息。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当我们真正做了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每个人之间的分歧从此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真正的人生,从自律之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