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觉得,一进入小山村那个院子,脚踏上那片土地,就像到了桃花源,身后的万丈红尘、纷纷扰扰,似乎都天然地被重重大山阻隔在外面了。
村子内外,俨然两个世界。
外面是热气腾腾又有诸多无奈的现代生活,到处都是勾起人欲望的消费场景,几多物华、斗转星移,节奏变幻如大海浪涛,大家都忙于内卷、困于emo,焦虑压力如影随形,但困兽犹斗。
村里则是小桥流水、幽静恬淡的农耕社会,钢筋水泥混凝土的小院依山而立,代表着村人对都市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小山村自有的经年累月形成的脾性,它好像有着山一般的厚重与定力,自成体系,弹性十足,包容性强,轻易不受外界影响,慢悠悠地,却又有着莫名的和谐与淳朴。
进村必走的7公里山路,如大山的衣带一样,曲曲弯弯飘然而来,与此地最常用的本土语言一样,形成足够厚的隔离带、缓冲区,外面的东西不容易进来,这里的也不那么方便出去。
村子内外的不同,直观的感受是气温、季节、衣饰方面的区分,深层的体会却是文化、风俗、认知、心理等全方位的差异。
长久地奔走于现代与传统社会之间,浸淫于不同文化习俗之中,调整自己状态,试图随物赋形、融入其中,又能在适当时候出乎其外,便是重要的一课。
融入是难点,被接纳不止需要时间,更需要技巧和方法。
在沉静又略带暂未破局的苦闷中,除了阅读、思考,更多的是修自己的心,学着如何在远离家人朋友的孤寂中锻炼强大的内心,学着如何消解消极的人与事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着让生活丰富多彩一点,学着找到内心与外界的平衡点,学着突破一些局限,学着把路走得更宽,学着在随缘自适中迎接那些积极向上的引领式的力量。
起初,曾比拟阳明龙场悟道,即使在庸常琐碎的磨砺下,仍要初衷不改、铭记于心,时时刻刻见贤思齐。
修,不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地对标矫正、修剪增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