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一个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工具,说起这项发明,我们不得不提一个英国的科学家阿兰·图灵,他被称为“计算机之父”,这个发明是发生在二战时期,当时被命名为巨人计算机,发明之初主要是基于学者对数学理论的创新应用和破解德国的军事密码。
图灵曾经开创性的提出:“人的大脑好似一台巨型的电子计算机”。于是电子计算机才有了今天的名字—“电脑”。但是这位天才关于计算机的构想,却因为英国国家实验室却认为图灵在这方面过于困难,将其放弃,最后没有机会在英国变为现实。30年后的美国,即1981年8月12日,世界上第一款大批投入市场的个人计算机—IBM5150,由美国的IBM公司推出走向市场。这项英国人的发明,最终随着个人的电脑时代的到来在美国实现了产业化,并带动了软件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塑造了20世纪美国经济腾飞。而这一切离不开市场。
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上,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和重大发明数不胜数。但是没有市场这个放大器,这些伟大将无法带来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无法增强现代经济的活力,更无法维持国家的持续大繁荣。市场与创新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本期内容和大家探讨这个话题。
从理念的出现,或者实验室中有一个新发现,到他们成为市场产品,最初提出这个理念的人不一定是发展出原型的人,发展出原型的人不一定是制造出最终产品的人,而发展出最终产品的人也不一定是将产品投入市场的人。这是一条完整的活动供应链。(艾伦·巴瑞尔 剑桥大学商学院教授)
在创新的生态体系中,创新链条上的每个利益相关体,都在朝着他们所希望的方向前进,这些力量相互融合产生无限的可能性,给个人、产品、技术、生活带来的发展和变化,远非单个个体的努力所能达成的结果。而当这些人聚集在一个能够滋养这份力量的土地时,这个地方,便成为了某国的经济和创新发动机,也有可能是世界的发动机。例如硅谷,硅谷地区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地方。对于一些快死掉的企业只能淘汰,政府不会管,比如像太阳能公司,曾经很辉煌,几万会员,快死掉的时候政府不会说,是不是会产生几万人失业,政府不会想这个,自然就被淘汰掉了,最后会被一些其他实力更强的公司收购。为什么呢?就要把这个资源留出来给发展更新、更快的公司使用。这也是硅谷的生态。
只有适应市场淘汰的规则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的残酷竞争中生存下去。
今天的硅谷已经成为全世界寻找创新的模板,各国政府都希望可以借鉴硅谷,塑造本国的硅谷。然而,硅谷却不是政府计划的产物。这里是一个企业自生自灭、自我生长、自我修复的地方,这里相信的市场,尊重市场。学会适应市场的残酷,已经成为每个新来者的必修课。
YC初创企业的孵化器,因为造就了众多市值超过10亿美金的初创企业,而被称为硅谷的明星孵化器。它的成功吸引着全球创业者,但是,这些创业者来到这里的第一天,学习到的却是如何面对死亡。即使你在演示日之后,拿到了很多的钱,也不代表你创业的胜利,99%的企业会死掉,我们就是在博那1%。
在硅谷,创新的过程是一场与死亡的赛跑。在60年的时间里,伴随着企业的沉浮,产业的更迭,正是有接力棒的交接才能让硅谷走得更远,持续不断的创新。而中国也正在寻找这样的创新之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后最先市场化的城市,其市场化的程度让它和硅谷有着相似的气息。
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一家企业要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依然面临着未来的不确定性,但自从选择离开“体制”的那天开始,就意味着要接受市场的残酷。而对于今天的中国,创新的活力也催生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之下,腾讯、华为、大疆、小米……企业越来越成为引领中国创新的主体。
今天的世界有点陌生,因为怀旧、失败、辉煌、成就都随着不断涌现的新公司、新科技、新模式不断清零,每天都意味着新的一天。市场中,没有永远的王者。正是在生死成败之间,造就了持续的繁荣与创新,将人类带入超越想象的未来。
(作者: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