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谈谈剥离。初识剥离这个词是在女儿幼儿园的公开课,老师说,通过让孩子对情绪与爱的剥离让孩子完成自我的认识与成长。几次试炼下来,越来越发现真的是一个好方法。
剥离,让我从别人的问题中全身而退,划清自他界限,不再担任他人和自己的拯救者,终于不再杞人忧天,卸下背上厚重的负担后,发现世界原本如此清明美丽,尘归尘,土归土,各不相扰。这样的感觉真的很棒,工作和生活中的关系也一一理顺,本来在小团体或圈子中每位成员都有各自的角色和定位,如果贸然承担拯救者的角色便将界限打破,不仅庸人自扰,还会祸及他人,将关系搞得一团糟。
举个栗子,工作中,我们的团队中原本有三个人,一位领导,一位前辈。作为后来者,我所做的应该是熟悉环境,找好定位,留出发展的空间。但因为前辈个人原因经常需要他人救场,我作为替补上台完成他的工作后应该回归本位,却被领导发现很好用,于是领导为完成工作经常找种种借口让我替代前辈。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急需通过得到外界的认可来凸显自己的价值感,于是跨越了界限,醉心于拯救者的姿态,以此获得他人的认同和价值感。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自我的典型表现,通过他人来获得自我认同。自他关系不清,自己与世界没有剥离,像极了婴儿的全能式自恋,必须通过妈妈的看到和认同来看到自我,心智停留在婴幼儿时期的母婴共生阶段。
再举个栗子,婆婆来帮我们带孩子,跟我们住在一个家庭里。开始的两年里各种婆媳矛盾集中爆发,婆婆不满意儿媳对儿子的态度,不满意儿媳对儿子的“呼来喝去”和亲密无间,同样也是婆婆和儿子共生的关系没有剥离。我也没有从他们是一家人的关系中剥离出来,因为儿媳的角色始终都是儿媳,无法成为女儿,只有从他的家庭中剥离出来,划清两个家庭的界限,才能让爱与空间同时存在。
现在,通过对剥离的习得,我越来越清晰的看到自己,自己的界限与情绪,并学习为自己的感觉、情绪、精神和生命负责。因为剥离,才了解到爱和界限是可以同时存在的,共生并不能解决彼此的问题,只会让关系更加复杂和恶化,因为每个人只能为自己负责。
生命,总是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源于自己的爱才能更好地滋养自我的生命与成长。走过这些年的路终究没有白费,总是不停的遇到同样的问题和环境,是因为生命需要重新走过生命之初未竟的路,找到一个突破口,让爱来疗愈自我,完善自我。
希望每天早上醒来,轻轻的告诉自己:你是有价值的,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通过他人的肯定和认可,不需要充当拯救者来证明自己,你值得拥有最好的遇见。
真的很感恩,愿与天下的父母共勉,关爱自己才能更好的关爱孩子,学会觉察和剥离,走出情绪与关系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