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商业世界里,价值和需求是一体两面的。2.你自己认为它有价值,并不代表它有商业价值。符合对方的需求,对方愿意为它付费,它才有商业价值。3.进入商业世界的第一个训练,就是要摆脱自己的主观感受、主观愿望,站到交易对手那一侧来审视自己手上的一切。4.产品价值=功能价值+情绪价值+资产价值。5.与功能价值的客观性不同,情绪价值是主观的。6.用户购买情绪价值,不是为有形之物付费,而是为无形之物付费,是为生理唤起、认知标记、彼此心领神会的共识,以及这些掺杂在一起后营造的氛围付费。7.情绪价值有三个付费点:保障感、愉悦感、彰显性。为保障感付费是为了对抗担心,为愉悦感付费是为了对抗枯燥,为彰显性付费则是为了对抗自备。8.可持续变现,就有资产价值。9.资产价值需要有两个条件支撑:第一,有一个可供它持续变现的专门市场及配套服务;第二,它在专门市场的价值与价格依赖于某个共识。10.人世间最贵的东西就是共识。与其说共识像黄金一样珍贵,毋宁说黄金的价值在于共识。11.稀缺性是奢侈品的第一性。12.如果说世界的本质是能量、物质和信息,那么品牌的本质是信息。13.创造产品是让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与改变;创造品牌,是来自外部的信息在人心中的沉淀,成为一个人记忆中的信息。14.产品是有形之物,品牌是无形之物。品牌的力量在于它在人的内部,是人心中的记忆和情感反应。品牌是一种生命的姿态。15.网红的核心是新鲜感与话题度。大牌的核心是辨识度与情感唤起。有了清晰的辨识度,才有了彰显性。16.商业创新者的核心能力,其实就两条: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领导共识的能力。领导共识的能力,也是领导力的核心。17.分歧为什么存在?因为感知不一致、想象不一致、场景不一致、利益不一致。如何从分歧到共识?共识不在当下,而在指向大家未来利益的延长线的交会之处。18.同一个产品,在不同的场景里,用户的感受并不相同。让用户感知度更强烈的场景,应该是更值得重视的。场景更具体,产品更有力。19.一件事能做成,是因为它本来就该成。任何一件事能成,一定是受益者驱动。同理,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20.新手用力,而高手谋局。21.一个人的利益,就是他的态度。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态度,就是他的利益。22.控场能力是怎么形成的?利益链完整了,压力点到位了。23.一个人不会做出他内心不存在的决定。一个重大决定的做出,只能依赖于对方是真的想做这件事。24.关系可分为四个次第:需要、喜欢、认同和归属。需要具体又明确,刚性又冷漠,是最容易被商业化的关系。和需要相比,喜欢有了倾向性。但喜欢里没有忠诚。认同是一道分界线。认同是忠诚的开始。喜欢是广泛接纳、雨露均沾,而认同则开始不能接受异类,排斥非吾族类。归属感,是你愿意为之而战。需要、喜欢和认同,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需要、我喜欢、我认同;而归属是把自己献出去,是对方大于自己,对方优于自己。25.凡人的机会与风口,来自时代变迁和神仙打架,而盈亏同源,这些机遇之下也潜藏着创伤乃至灭顶之灾。26.什么是一个人的内在模式?一个人被剥夺与简化到极致,还能剩下些什么。27.什么是商业模式?模式是一个企业构建自己的竞争力,从而活下去的秘密。28.评估一个人有三个要点:技能点、资源盘和影响力。29.你能连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人其实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30.对一个商人来说,所有的商品都是赚钱的介质,是金钱转化过程的某个中间态。如果说它们有不同,那就是赚钱效率的不同。31.赚钱能力的差别,首先来自认知差。有稳定认知的人,可以用自己的价值框架来判断所有产品的价值。而交易的达成,除了价值判断,还要有控制能力。32.最初的禀赋只能支撑一个人暂露头角。在之后长期的生存竞争里,要靠自己主动投入,配置更多的资源,我们才能拥有那些可以成为生产优势的特性。33.分配权是权力的核心,分配能力也是能力的核心。34.资源总是向变现更快的地方聚集。35.见贤思齐,是中国的古话。有志气的人,亲眼见了好的,会情不自禁的希望自己也能这样。36.什么才是给顶尖人才的最高待遇?是让他们开眼界,激发他们真实的雄心,是给他们最难的任务加上视野和资源的支持,以及适当的允许他们失败。37.只用一个点去看一个人,那就看他的行动力。38.只有追求这种极致成就感的人,才能接受自己从智力到体力被如此极致地压榨。39.拖延的反面是具体。而提高行动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掌控的精确度。40.人们在做一件事时,之所以会内耗、畏惧、拖延,很多时候是由于对无效努力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