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院子里挖一个红芋窖。
所谓红芋,是我家乡的叫法,后来我才知道它还有许多别名:地瓜,红薯,红苕,甘薯...... 我小时候,人们依赖红芋充饥的日子还没有过去多久,人们依然习惯于留一亩或者八分地,种上这种粗粗笨笨的植物,只因为它好养活,不挑地方,产量又大,使庄稼人看了,肚子里安心。
中秋过后,霜降一来,红芋铺了满地的叶子蔫成了黑褐色,收红芋的时候也就到了。人们先把红芋秧子割了,一捆一捆放田边(那是喂牛喂羊的好东西),再用三齿镐头,小心翼翼把圆滚滚的红芋一个个刨出来;长得浅的地方,有时候薅起一把秧茬子,哗啦一下能从土里带出来好几条!
红芋收完了,接下来一步是储藏。 北方的秋冬冷,红芋放外面会冻坏。于是红芋窖派上了用场。人们在院子里,选二尺宽的地方,径直挖下去,一直挖到一人多深,然后在最深处往两边拓展拓展,就形成了一个倒T型的窖了。当然,土壁上还要挖几个凹槽,作为上下的台阶。别看这么简陋的一个窖,即使隆冬季节,窖里面也是暖和如春,是红芋们的理想的过冬小窝。怎么把红芋送下窖呢?通常,一个人在窖沿站着,用麻绳系上一个篮子或者筐子,满载了红芋,慢慢递下去,一个人猫在窖底接应,把红芋倒好码好,空篮子再吊上去装新的,如此往复,直到所有的红芋安家完毕。
在往后的漫长的冬季,每隔个几天,红芋糊涂饭缺食材了,或者到加工过年用的红芋细粉的时候了,一个大人就要挪开窖口的大盖子——可能是一口倒扣的破铁锅或者一个废弃的门板——防止人或者牲畜掉下去,爬进去取红芋。这时候往往有小孩自告奋勇,要帮这个忙——这个乐园是很多小孩觊觎已久的所在,且小孩不占地方,跟着筐子下红芋窖,更灵活。反正大人也未必愿意在黑洞洞的窖里钻上钻下,蹭一身土吧。总之,我是有幸被派遣过这个工作的。心情的兴奋自不必说,甚至当时还幻想,下次再玩捉迷藏的时候,一定要藏窖底,保管谁也找不着我......
我终于并没有实现这个幻想,但是我确实记得有个小伙伴,怕打针到什么地步呢?当听说学校统一打防疫针时候,他从学校溜出来,径直钻进了自家的红芋窖藏了起来......有没有挨打我不知道,但是作为笑谈是在孩子们中间流传了很久。
红芋窖陪伴了我们很多年。期间不乏有冒失的羊,慌张的鸡,甚至调皮的孩子,踏空掉进去窖里的事情发生;好在深度有限,并不会造成重大的事故。
再后来,人们的饭桌上日渐丰盛了。红芋渐渐变成了不起眼的配角。人们不再需要它哄饱肚皮。更何况,走过饥荒岁月的长辈,出于对红芋的复杂的又爱又恨的情绪,在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并不愿意天天见到它。
红芋越来越少,自然也不再那么需要红芋窖。再说,在院子里,它总是个不大不小的安全隐患。于是,等我出去外地上学回来,发现家里的红芋窖消失了。几乎同时,村庄里其他人家的院子里,红芋窖也不见了踪影。
它现在只存在于我童年记忆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