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出现“因材而教之”开始,此后中国教育者的施教理想,似乎都变成了因材施教。王公贵族的因材施教要更容易一些,毕竟有那么多的优质资源,可平民百姓要想实现教育梦,就要一看父母二看环境三看运气了。还好我们的社会主义,为所有阶层、背景的人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制———应试,虽然被很多的人诟病,可往往追问道你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时,往往就便哑口无言了。
现在,更多的有教育情怀,和相信教育力量的人,开始觉醒并付诸行动,有的投身基础教育,有的为终身学习奋斗。但新事物总归是稚嫩的,就像当初火车发明之初,总是抛锚,跑的还没有马车快,为此有不少人嘲笑那些投资这堆“废铁”的傻瓜。事实告诉我们,这些嘲笑别人的人,往往会被时代无情的打脸。
现在教育信息化2.0开始,依然有很多人对新出现的教育产品嗤之以鼻,很明显这些新的平台、课程并没有解决他们期待的“所有问题”。可事实是,并没有什么工具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对于产品的认知偏差就和这些人对自己心里没点P数是一样的。首先要原谅他们,毕竟在之前喊惯了仁义道德,站惯了道德制高点,享受惯了权威表达的状态。其次,要帮他们做些事情改变现状,为他们提供一些能够用得上的科学研究结论,尽量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讲解、分析。
毕竟,这些信息化的平台、课程仅仅是让我们离因材施教更近了一步而已,也为我们除了高喊理想之外,么也能够有一个顺手的工具能够做些什么,我想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