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无止境,不知道你现在追求什么?也许是金钱、也许是房子、车子,也许是权力、名望和地位,也许是大家都想拥有的自由。。。
但这背后其实也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一种”人生状态“,那么什么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呢?
答案可能是”保持觉察“。
“保持觉察”之所以是最好的人生状态,是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从“被动反应”到“主动创造”的生存模式的根本转变。
它不像单纯的快乐或兴奋那样是一种短暂的情绪,而是一种稳定、清晰、有深度的存在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为什么它如此强大:
1. 从“自动驾驶”中醒来,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我们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自动驾驶”模式中:被习惯、情绪、外界刺激推着走。
· 场景:上班路上刷手机,到了公司却想不起来沿途的风景;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愤怒一整天;无意识地打开冰箱找零食。
· 觉察的作用:觉察就像按下了“暂停键”,让你从这场梦中醒来。你意识到:“哦,我正在生气。”“我此刻有想吃东西的冲动。”“我正在机械地刷手机。”仅仅是这个“意识到”的动作,就在你和你的反应之间创造了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有了选择的权利——你可以选择不跟随那股愤怒,可以选择放下手机,可以选择吃得更健康。你从情绪的奴隶变成了情绪的观察者,从而拿回了人生的主动权。
2. 与情绪和念头解离,获得内在的平静
我们常常与自己的情绪和念头“融合”在一起,认为“我就是我的愤怒”,“我就是我的焦虑”。这让我们被情绪淹没,痛苦不堪。
· 场景:一个负面念头“我可能把事情搞砸了”出现,紧接着就引发了一连串的焦虑、自我怀疑,甚至身体上的紧张。
· 觉察的作用:保持觉察,就是像看天上的云一样看待你的念头和情绪。你不再是那片云,而是观察云的天空。你会意识到:“我有一个‘我会搞砸’的念头升起了。”“我感觉到焦虑的情绪在我的胸腔里。”你与它们分开了。念头只是念头,情绪只是情绪,它们会来,也会走。你不再与之搏斗,而是允许它们流过你。这带来了巨大的内在平静和情绪韧性。
3. 提升决策质量,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在无觉察的状态下,我们的决策往往被恐惧、贪婪、偏见或旧有模式所驱动。
· 场景:在压力下,冲动地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因为害怕冲突,而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需求。
· 觉察的作用:当你保持觉察,你能更清楚地看到:
· 内在动机:我做这个决定,是出于爱,还是出于恐惧?
· 外部情境:我能更客观地分析利弊,而不是被情绪滤镜扭曲现实。
· 身体信号:我的身体是紧绷还是放松?这常常是内在智慧的信号。
基于觉察的决策,更贴近你的核心价值观和长远利益,而非短期冲动。
4. 深度体验生命,连接真正的喜悦
当我们心神不宁,活在对过去的悔恨或对未来的担忧中时,我们错过了唯一真实的东西——当下。
· 场景:在美丽的日落前,却忙着拍照发朋友圈,而没有真正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
· 觉察的作用:保持觉察,就是全身心地投入当下。你品尝食物的滋味,感受微风拂过皮肤,聆听爱人的话语而不急于打断。你不再把生活当作一个需要急急忙忙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的任务,而是开始体验生活本身。喜悦和幸福往往不是追求来的,而是在你全然临在于当下时,自然涌现的副产品。
5. 改善人际关系,带来真正的理解与慈悲
无觉察的沟通,充满了自动化反应、评判和防御。
· 场景:伴侣说了句批评的话,你立刻反击或退缩,陷入争吵。
· 觉察的作用:在沟通中保持觉察,你能:
· 倾听对方,而不是忙着组织反驳的话。
· 觉察自己的反应,在想要发火前停下来。
· 看到对方行为背后的需求或痛苦。
这让你能够用更慈悲、更建设性的方式回应,从而建立更深、更真实的关系。
如何开始练习保持觉察?
它不需要你专门腾出大段时间,而是将一种新的品质带入日常活动:
1. 正念呼吸:每天花几分钟,只是感受呼吸的进出,走神了就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来。
2. 身体扫描:感受身体各个部位的感受,不带评判。
3. 日常正念:刷牙时,感受牙刷在牙齿上的感觉;走路时,感受脚底与地面的接触。
4. 情绪标注:当情绪强烈时,在心里默默命名它:“这是愤怒。”“这是焦虑。”
所以。
“保持觉察”之所以是最好的人生状态,并不是因为它意味着永远快乐、没有痛苦。恰恰相反,它让你有能力与痛苦共存,却不被其定义。
它带来的是一种 “无论发生什么,我都在这里,清醒而稳定” 的内在力量。它让你从人生的演员(被剧情牵着走)或受害者(抱怨命运不公),转变为观察者和导演——你开始看清剧本,并有能力去改写它。
这是一种更真实、更自由、更有尊严的活法。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方向,一条道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完整、更觉醒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