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梁宁,著名产品人,江湖人称中关村第一才女。
湖畔大学产品模块学术主任。百度顾问,曾任联想、腾讯高管,工作经历横跨 BAT,与京东、美团、小米等企业有长期深度交流。
《梁宁· 产品思维 30 讲》的 6个课程模块
1、同理心:看懂情绪,找到天分
2、机会判断:从一个 “点”,看到一个 “体”
3、系统能力: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
4、用户体验: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
5、创新模式: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
6、产品世界观
01 前言: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建立用户驱动,学习怎么看到用户、倾听用户、判断用户,怎么能够与用户建立连接,并且在用户的交互反馈中去迭代和优化,这是这门课的五大模块。通过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一种确定性;建立交互能力,在不断地连接与迭代中,深化产品人与用户的关系。
02 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框架体系来看一个人。
产品经理通过一个空间图形来看一个产品。
不管你的第一直觉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其实你都可以用这套框架,相对完整地度量你对一个在开始长期关系之前,如何有框架地去观察一个人,进行是否适配的判断,是更关键的。
学会从外到内的五个层次:
第一层:感知层
一个产品,你拿到它,它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一个人,你看到他的第一眼,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什么口音,穿衣服怎么搭配,这个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产品方面:只抓表面数据。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角色里,并且被角色驯化。咱们日常和人的接触多半都是浅层关系,因为大家上班都是基于角色在做彼此的交流。大家在接受各种服务。为你提供服务的那个人,其实也都是角色所设定好的沟通方式和交付内容,然后再与你进行沟通、交割和讨论。如果你和别人在角色扮演里对接,你就会被牢牢地捆在设定的角色中。
什么是深层关系?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的深层部分了。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一个人的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每个人的资源不一样,大家的精神资源不一样,出身背景、家庭的人脉资源不一样等等。
资源结构会推动每个人去往不同的地方。
我们可能都曾处在某一个角色中,但未来会进入到不同系统的不同角色中。如果是只能抓表面数据的产品经理,肯定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一个女生,如果她只能基于一个人的感知层、角色层进行交流,或者基于表面数据的存款和房车去对一个人进行判断,那这个人也是没有办法和别人建立深度关系的。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存在感被满足后,就不会再扩充能力圈了。就好像说好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了,男人满足了就不奋斗了是一样的。
一个人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就会不断改变自己的能力圈、资源等。
第五层: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什么状态下,人的存在感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就是他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一个人为什么奔波、焦虑、不安,机关算尽,上窜下跳?其实是因为他的存在感还没有被满足。
总结:
第一层(最外层)是感知层,是你看到的一个人的样子,他的相貌、举止、着装。当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你要知道有一部分是天生的,有一部分其实是角色化的产物。
第二层是角色框架层。
第三层是资源结构层,资源不只是大家一般都会认为的人脉和财产,还包括了一个人的精神结构和他的精神资源。
第四层能力圈,在能力圈的里面就是这个人对自己存在感的感知。
第五层(最内核)是存在感,它的外面一层是能力圈。
如果你明确知道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你就会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能力圈,改变自己的资源,然后甚至改变自己外在的样子。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其实这个才是更关键的东西。
03-05 同理心
因为用户是无法像专业的产品经理那样,分层次说出他的体验的,他能展现的就是用户情绪。
情绪是人的底层操作系统。产品人要重视情绪,学会读懂用户情绪。
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满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它也是你可以用来衡量很多东西的刻度:
1. 一个产品好不好
2. 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好不好
3. 你对你自己的认识
1. 满足 和 愉悦
愉悦就是被满足。
生物的本能就是生存,所以它的操作系统,驱动它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
--动物的生存条件被满足,比如,一只虫子,一只鸟,一只猫,温度、湿度适宜,有充足的食物,它就会愉悦。
--人类,不单纯作为生物性的存在,更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不仅需要生存条件被满足,我们还需要在社会关系中被确认。比如度假,住得舒适、吃好吃的,你会愉悦。
需求被满足,这种感觉叫愉悦。
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了,叫 “爽”。
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加在一起,这种确定性的满足就会成瘾。
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
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
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所以,你吸收谁的营养,你就变成谁。你靠什么满足你,你就会成为它的样子。什么东西持续满足你,什么东西永远让你不爽,这就是你的命运。
2. “满足”、“愉悦”、“不爽”
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比如,一只虫子,本来温度适宜。突然,温度大幅提升,它就会瞬间不爽。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这三个词:
1. 你可以量度,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2. 你可以量度,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3. 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优秀的人会有的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3. 愤怒 和 恐惧
愤怒和恐惧也是同生的一对感觉,都是来自于被侵犯。但是因为个体不同,对侵犯者的体量判断不同。
愤怒
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
人的边界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
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抢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边界。
恐惧
如果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你就恐惧了。
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比如,有人侵犯你,比如,被偷,被抢,被打。有人呈现愤怒,有人呈现恐惧。
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
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
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恐惧是观察人和做产品非常重要的点。
3.1 恐惧是边界
恐惧会困住一个人的手脚。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就可以基本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
有人在一个没啥前途的公司岗位上待着不辞职不转行,
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里呆着被折磨,而不离开,不是对方对她好,有承诺,而是对方抓住了她的恐惧。
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3.2 恐惧是动力
愉悦和满足感会支撑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投入一万个小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天才。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劲。
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我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他是因为愉悦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
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3.3 恐惧是痛点
很多人会把“难受”当痛点,其实不对的。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
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
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
为什么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对青春流逝的恐惧。
听罗辑思维,为什么啊?认知焦虑,还是恐惧。
做产品就要抓住痛点:
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爆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如何找产品的接入点或者怎么改变自己的人生。——直面恐惧。
你可以分享一下:
你最近看到了什么样的产品,是在力图帮你抵御恐惧?哪些产品对你的恐惧,解决得很好?哪些产品是想解决你的恐惧问题,但其实效果很勉强?
4. 潜意识
产品经理要体会各种人的情绪和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的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
潜意识是如何存在的?
1) 在你童年的时候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知道,还没有建立意识和防御辨别。这时的观念就会直接进入你的潜意识,成为你最内在的感知、你本能情绪的一部分。所以为什么说要了解一个人,需要了解他的童年。
你想了解一个人的关系模式,最好是了解他童年时与亲近的人之间的互动模式,这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生的模式。
2) 本能情绪、反复灌输的一些观念——催眠
与人交往,或者做一个产品让别人用,怎么能够突破防御,让对方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其实都是一回事。人做一个动作,70%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
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 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06 理解角色化
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它的壳一样。
1. 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
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
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
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2. 集体人格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是怎么被训练成为角色的?其实就是被教育的过程。
被教育的五个关键动作:
第一个,确定目标。
你要知道这一次教育或者培训的目标是什么,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
我们给狗狗的观念就是说不能随便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
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
你需要让狗狗知道,它没有做被希望的事情就会被呵斥,甚至惩罚。
这时候狗狗就会建立恐惧,它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惩罚。
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
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在垫子上尿尿。
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尿在垫子上就被奖励,听话的孩子就有糖吃。
第五个,不断重复。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
于是,小狗就会产生角色化的行为,尿尿只尿在垫子上,因为不尿在垫子上就会被惩罚。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工作之后所受的培训,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便于被管理。
如果说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是违反狗性的,那么其实教育是违反人性的。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3. 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要学会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
微信之父张小龙认为:“好的用户体验,目标就是做到自然。”
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基于角色化预期其实很难和人互动。不管是在生活中真实地与人互动,还是通过一个产品与人互动,你都很难基于角色化预期做到。
不能习惯于角色化思考,放弃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
4. 集体人格
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这群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钉钉App的产品经理:
因为我们是给一个集体做产品,集体人格就是反人性的。”如果你的产品的使用对象是一个“个体”,那你必须要抛开对个体角色化的刻板想象,而把对方当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人,去做用户研究。但是如果你是在给一个特定的集体做产品,那么其实你应该充分研究这个集体的集体人格、共同记忆和核心观念。
小米拍了一个广告片叫《100个梦想赞助人》,大概就是讲前100个小米粉丝的故事。这个产品其实是精准地投放给属于这个集体的人。因为我不属于这个集体,所以我是个无效用户。
总结:
1. 人是因为训练和压力才成为角色的,而集体就是角色的聚集。
2. 如果你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3. 如果你希望用户在很放松的情况下,毫无压力地、自然地使用你的产品,或者你想找到在生活中可以放松惬意相处的伴侣,那么你就要放弃对人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
4. 角色化生存就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去角色化地认识、沟通、交互,你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感情。
07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
把善于观察、发散的思维,叫做右脑思维
把善于逻辑归纳的思维,叫做左脑思维。
其实学界已经证明,人的左右脑管辖区域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分,但这两个概念已经被人熟知。把这个方法迁移到我们的思考习惯中,当你积极用左脑思考时,学校训练的知识、效率、时间观念等,会从你的潜意识中冒出来。你按这种思路画出的东西,一定不是你能最大化观察到、感受到的,而是左脑认为效率最高的。
两种思维
左脑思维:
逻辑推理能力强,时间观念强,感受力差,因为感受力差,没那么敏感和情绪化,整个人体现为情绪稳定,甚至刻板,更容易根据规则调适自己,更自律,更容易角色化。
右脑思维:
感受力强,能在别人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自己的新观察,并且不太喜欢听已有的逻辑。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激情地表达自己,具有人格魅力,时间观念差,比较自我和自私。
比如开会原本预计一个小时,激情上来了,可能变成4个小时,把后面的事都耽误了。这样的人非常自我,也因此会非常自私。
优秀的产品经理善于感知,能在已经有结论的地方建立新观点。而做其他管理的人更善于逻辑推理和总结归纳。
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人长期关注什么,就会认为什么东西更重要。自我的人长期关注的就是自己,所以必然自私;自律的人,长期关注的是外部的边界和规则,所以这类人有克己奉公的精神。一种人更关注我喜欢什么,而另一种人更关注什么是对的。
找到自己,接纳他人
自己应该释放哪方面的能力?
找到自己的愉悦和恐惧。
自我的人靠愉悦驱动,自律的人靠恐惧驱动,这两者都会催生出非常优秀成功的人。
每个希望成大事的人,都需要想办法接纳与自己完全相反的那个人,让他成为你亲密的合作伙伴。
总结:模块——同理心
1. 我们内在的愉悦、恐惧、潜意识与集体人格,共同形成了我们自己。
2.当你要认识一个人,或者要做一个产品时,你要思考自己到底要在哪个层面下功夫?
3. 要回到自己的内心 ,看到自己的愉悦与恐惧,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用户的愉悦与恐惧,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人格,不要触发他们的防御。
这就是你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