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指点,是为我们的语言游戏划出新界线;至暗时刻,是旧有的生活形式彻底崩塌。觉醒,无非是语言的界限发生了一次移动。”
告别一种“语言游戏”或许有淡淡的感伤,但踏入更广阔的“生活形式”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智慧。这场从童话到生活的旅程,正是“自我”这座哲学大厦,一砖一瓦的建成过程。
“世界的意义在世界之外。” 童话与生活,幼稚与成熟,它们并非对立,而是构成“我的世界”的不同事实。理解人生,不在于评判哪个阶段更高级,而在于看清它们各自在“世界”中的位置,并如其本然地接受。
维特根斯坦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素养,对人类生存本质有着深刻的感知。早年维特根斯坦家族有着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是长期的艺术捐助商,勃拉姆斯、马勒等是这个被音乐充满的家庭里的常客。维特根斯坦家族成员中音乐天赋不算突出的路德维希其单簧管演奏也很有造诣,同样,被认为是有书面表达障碍的维特根斯坦的文笔却也十分精湛。
另外维特根斯坦十分喜爱奥地利文艺评论家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的著作。然而“不幸”却很早就与这位哲学家如影随形,孤独和抑郁充满了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据其传记作者威廉·巴特利(William Warren Bartley)考证,维特根斯坦家族的兄弟五人里,包括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本人共有三名是同性恋者,这其中的两个兄长汉斯和鲁道夫早年分别自杀,此后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虽然放缓了对子女们的严厉,青年路德维希却仍然常常有令罗素担心的自杀倾向,据称其本人参加一战就是为了“体面地自杀”。他的另一个兄长库特·维特根斯坦在战场上被俘前自杀,在战争里幸存但致残的最后一位兄长,保罗·维特根斯坦,是著名的单臂钢琴家。
维特根斯坦的一生中都没有放弃对于哲学的思考和研究,短短几十载光阴,维特根斯坦用来一生去领悟哲学,体验哲学。上学、工作、参军、做教授、演讲……这些生活与工作都是他对哲学体验与领悟的重要的历程。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没有脱离现实,而是走入现实,感受现实,总结现实,如此才造就了维特根斯坦对自己的思想的不断修正,避免了极端与偏激,做到真实与实际。事实即是如此——语言哲学的研究就是需要走进现实,维特根斯坦也是这么做的。
对于维特根斯坦,似乎不像海德格尔一样那么的有名气,但事实上,许多人将其列为是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就连时代周刊等的大众传媒都将其评价为最重要的世纪人物等等。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在原创性方面无与伦比。他所主张的哲学革命非常彻底,以至于人们不敢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这个很夸张。这样一个超乎人们长期思维的论断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无论如何,无论是追随者或者是批评者,却很少有超越他的革命思想。意思就是,无论是赞成或者是反对,几乎没有什么人会继续他的理论深入地研究与做下去。这点非常符合人性。人们喜欢且更容易接受一点一点的改进,常常会欣赏那些平庸但好像很有学问的学者,因为他们所想的正是一般人所想到的观点,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说,人们从罗素、弗莱格那里接受来的东西要比维特根斯坦那里接受的多得多,但是像他这样一个极富创造性、思想极其前卫的人往往会使人敬而远之。
事实上,有的时候许多人都会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过于悲观。按照他的前期理论,我们确实能够有意义谈论的事情无非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但是科学和逻辑能够说清楚的事情又都不是要命的事情,而所有动人魂魄的最重要的事情都是无法说的。这种感觉无疑非常深刻但令人很失望。其实这么看透现实的思想非常的令人感到难过和失望。在同一样的为什么我们一想到有些重要的事情无法表达为真命题就内心感到难受和失望呢?难道所有东西都要说得那么的明白和透彻吗?什么东西都捅破的那种直白与无力最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只有自己的叹息。留点难得糊涂而重要的事情,维特根斯坦其实是愿意的。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其实已经不再强调科学和逻辑了,他相信通过日常分析,特别是语言的分析来纠正我们的思考。但是在放弃胡言乱语和胡思乱想之后又剩下了什么呢?据说只不过得到非常平凡的、然而不得不接受的事实,人们称为“生活形式”。在后期,他的思想朴素而有力,但是人们总是不仅仅需要朴实的理解,有的时候也需要荒谬的想象,其实意思就是人们的生活中,真理和胡说同样重要。事实上人们并不愿意真正放弃胡思乱想,这种带给生活一些刺激与激动的元素人们是不可能放弃的。“明知故犯”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许多人说维特根斯坦没有彻底解决思想问题。不过,维特根斯坦的创造性工作也在不断地带给人们许多灵感。
许多人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谈论方法更加接近古希腊,像苏格拉底那样在灵感和直观的鼓舞下肆无忌惮地谈论或怀疑有可能想到的任意一个问题。而这点确实不太像现代的风格。事实上,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有逻辑的艺术,他一方面喜欢逻辑论证的走样,以至于常常强词夺理或者诡辩,一方面却更关心思想的莫测的灵感。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代表了一种肆无忌惮、灵活思考的哲学思想传统,给人们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作为一个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的闪光。
守护语言的真实性,就是守护思想的警觉性。
John Maynard Kaynes: Let me tell you a little story. There was once a young man who dreamed of reducing the world to pure logic. Because he was a very clever young man, he actually managed to do it. And when he'd finished his work, he stood back and admired it. It was beautiful. A world purged of imperfection and indeterminacy. Countless acres of gleaming ice stretching to the horizon. So the clever young man looked around the world he had created, and decided to explore it. He took one step forward and fell flat on his back. You see, he had forgotten about friction. The ice was smooth and level and stainless, but you couldn't walk there. So the clever young man sat down and wept bitter tears. But as he grew into a wise old man, he came to understand that roughness and ambiguity aren't imperfections. They're what make the world turn. He wanted to run and dance. And the words and things scattered upon this ground were all battered and tarnished and ambiguous, and the wise old man saw that that was the way things were. But something in him was still homesick for the ice, where everything was radiant and absolute and relentless. Though he had come to like the idea of the rough ground, he couldn't bring himself to live there. So now he was marooned between earth and ice, at home in neither. And this was the cause of all his grief.
语言图式论语言和世界的结构存在逻辑上的对应关系,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图式:按比例排列描述现实事实的逻辑形式,是关于现实的模型。
例如,可以通过车祸的图式可以使得不在场者了解发生车祸的情况,思维导图等。图式的类别:语言、音乐、绘画等。
图式的本质:逻辑形式图式反应事实的条件:1.要素一一对应2.连接要素的形式和关系一一对应语言和世界的结构:语言(命题的总和)-世界(事实的总和)命题(基本命题的逻辑函项)-事实(事态的存在状态)基本命题(简单名称的排列)-事态(简单对象的组合)简单名称-简单对象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是事物的总和。事实是事态的存在状态。事态是简单对象的组合。简单对象是不可分的逻辑原子。例如,房子(事物)包含了建造、使用和设计等诸多事实。例如,“我在吃苹果”(事实)包含了“怎么吃”,“什么品种”,“在哪吃”等诸多事态。语言是命题的总和,不是词的总和。命题是基本命题的逻辑函项(真值函项)。基本命题是简单名称的排列。例如:命题:年轻的古名与很帅。可分解为:1.他是古名与;2.他是年轻的;3.他很帅(当123全为真时,则该命题为真,当其中一个为假时,则该命题为假。)1 2 31真 真 真2真 假 假3假 真 假4假 假 真5真 真 假6真 假 真7假 真 真8假 假 假以上8中情况(1种真实+7种可能)就是该命题的逻辑空间,可思范围即可能性之网,当世间的一切命题都如此切分,其组成的情况就是“语言/思想的边界”,维特真是天才。不可说之物(不可用逻辑语言言说):人生的意义/伦理学问题/美学问题/形而上学/哲学本身问题等。传统哲学的问题在于日常语言的误用,用逻辑结构不清的日常语言讨论了不可说之物。解决方法:用真值函项理论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划分语言的界限。后期思想《哲学研究》:回归日常语言。前期/逻辑结构/静态分析后期/实际用法/动态分析语言游戏说奥古斯丁语言图话:每个词都具有意义,且对应现实中每一个事物,词和事物都有对应关系,语言的意义在于指称某一个对象。并非所有语词都用于指称对象,例如“5个红色的苹果”。“5个”是计数,“红色”是比较,二者都没有对应物,只有“苹果”是一个具体的对象。人工语言的局限在于认为语言的作用仅是描述(指称)。游戏:具有规则、参与性、动态过程的活动。语言是和行动交织在一起的整体,是语言游戏。例如“买苹果”,在手机店是手机,在水果店是水果。语言的意义在于它的使用,生活形式决定语言的使用规则。家族相似性(反本质主义)游戏(足球,台球...)并无共同的本质,知识彼此间或多或少的相似,语言活动本身亦是如此。遵守规则的悖论:规则并非预先制定好的,而是在我们语言使用过程中体现而来的。(学习母语即是如此,也是中国外语教育失败的原因之一。)反对私人语言的存在私人语言:语词只能自己知道,语言不能翻译为日常语言,进入公共领域,无法进行交流。论证:1.每个人无法判断自己的感觉是否与他人不同2.“我知道天是蓝的”是知识,但“我知道我悲伤”不具有真假性,悲伤等主观情绪词并非对象,而是感受,这里是表达感觉动词的误用,应是“我悲伤”。3.语言活动是生活形式决定的,是主体间的活动,是公共性的。以上是维特思想的大概内容。
人的语言是有限制的,就是限制这个人自身,他无法说的超越了他,语言代表这个人的世界。“汉语”本身是有缺陷的,不严谨的语言,语言既限制了自己超越、也限制了别人了解自己。很容易陷入循环论证和被歪曲,比如经济下滑就用负增长,这么用就是别有用心的,错误的。
重理工轻哲学的后果现在都显现就来了,苏式哲学对社会风气摧残很严重。语言人格化形成了文学,但是文学又被限制,这就陷入了死循环。上联:一山一水一风景,如何对下联 这是我的下联:半雨半晴半人文·····
哲学是学会思考,学会抬杠。没有一个绝对。我经常抨击道德,但是这个社会如果没有道德,得多可怕——某位朋友的观点。抨击道德是徒劳的,因为道德价值不在语言中表达,而是体现在行动和生活中。同意社会需要道德,但道德不是通过命题来定义的。
没有绝对的真理,但意义是相对于语言游戏的。语言的意义在于其使用和语境。哲学不是关于抽象真理的追求,而是关于澄清语言混淆和解决哲学问题。宗教信念不是基于证据,而是一种承诺。宗教提供了一种生活形式,而不是教条。哲学不需要信仰,因为哲学是理性的活动。宗教和哲学是不同的语言游戏,不能直接比较。维特根斯坦与罗素有过合作和分歧。早期维特根斯坦受罗素影响,但后期批评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
我现在不评论尼采和叔本华——存在主义和意志哲学家。这是我的看法,
我经常抨击宗教,如果真的没有宗教,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哲学就是哲学,他不是宗教,不需要信仰。这是我对哲学的看法。我喜欢罗素,喜欢尼采,喜欢叔本华,喜欢各种吧!
哲学的目标是“让苍蝇飞出瓶子”——通过分析语言的使用,解决哲学问题,而不是陷入无限的辩论——对语言游戏要有深入理解,简单的相对主义我不驳。
伦理学是不可言说的(unsayable)——道德不是一套可被抨击的规则,而是一种表达价值观的生活方式。道德的深层作用嵌入在人类实践中,无法被完全抽象地批判——以前曾经讨论过,我不愿意讨论伦理道德,我认为偏离了哲学。
抨击宗教可能误解了宗教的本质——它不是一个可被证伪的理论,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语言游戏。没有宗教可能会破坏某些生活形式,导致文化或精神灾难,但这不是因为宗教提供了绝对真理,而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深层的情感和社会需求——人能不能接受部分生活形式被破坏呢!
哲学不是抬杠,而是澄清;道德和宗教不是可抨击的对象,而是生活形式的一部分·······
建议深入语言游戏,看看它们如何真正运作,这样才能精进——因为道德是人类实践的产物。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追求过高思想境界的人必然不被众人所理解,难免知己难求,孤芳自赏,遗孤于世。羡慕闲云野鹤可以纵情逍遥游于世间,何必在意世人的流言蜚语。维特根斯坦并未“出局”,但其哲学需要与新的思想资源对话:
科学哲学:需回应数学语言与经验世界的融合问题。技术哲学:需扩展语言游戏理论以解释算法与人工智能。
伦理学:需打破沉默,直面技术时代的道德困境。
正如巴迪欧所言,哲学的任务是“再进一步”,而非终结。维特根斯坦的遗产既是被批判的标靶,也是重构的起点。哲学听起来高大尚,其实也就是老生常谈,特别是中国可以利用辩证法胡说八道[捂脸]——经济学,政治学,科学都是以哲学为基础。所以哲学是绕不开的一门学科[呲牙]
数学语言如何与经验世界融合,语言游戏理论如何去解释算法···
技术时代人面临道德困境。
有人大脑在思考便会有哲学。哲学是基础也是终点。经济学研究如何分配稀缺资源——根本问题来自于哲学: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公平”?“效率”和“公平”哪个更重要?一个“好”的社会应该追求什么?功利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经济学派背后都有深厚的哲学根基。科学(这里指自然科学)——其运作同样建立在哲学假设之上、世界是可知的吗?(可知论)我们的观察和理论能真实地反映客观实在吗?(实在论 vs. 反实在论)什么是科学的“方法”?判断一个理论为“真”的标准是什么?(可证伪性)这些都属于“科学哲学”的范畴。我们讨论无数次了。
政治学研究权力、治理和国家,但其核心问题也是哲学的——权力的合法性从哪里来?什么样的政府是“正当”的?“自由”和“权威”的边界在哪里?正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契约论(霍布斯、洛克、卢梭)就是哲学为政治学提供的经典框架。没弄清楚“存在”是什么——(本体论)-科学研究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客体 没弄清楚“存在”是什么——(本体论)-科学研究就缺乏一个明确的客体不先思考“知识”是什么(认识论),所有学科宣称自己“知道”了什么都会变得可疑。大厦能建多高、能立多稳,完全取决于地基(哲学)是否坚实牢固——我们地基不行————哲学思考起点[强]
人工智能——AI应该拥有权利吗?如何确保算法的公平性?
基因编辑——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改造”人类?这合乎伦理吗?
经济学政策——一项政策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换取整体增长,在道德上可以接受吗?
这些问题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或经济模型本身得到解答,必须回到哲学层面的价值辩论。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做出的价值判断,其实都潜移默化地受到某种哲学观念的影响——希腊哲学······马哲······
辩证法在现实中可能被当作诡辩工具。说的太好了。哲学探讨的是人类最根本、最永恒的问题:我是谁?我应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善?什么是真实?这些问题几千年来一直被反复讨论,看起来确实像是“老生常谈”——“健康饮食和锻炼对身体好”是老生常谈一样,它之所以能成为“常谈”,恰恰是因为它至关重要。哲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前所未有的新答案,而在于在每个时代、每种文化背景下,进行全新的、批判性的思考,用理性和逻辑去重新审视这些根本问题。
哲学是训练一个人思考的过程。
学习哲学是学习如何清晰地定义概念、如何构建严谨的论证、如何识别逻辑谬误。这种能力在任何领域都是无价的。
中国存在刻意不清晰的情况、而且很严重。
辩证法(尤其是其简化版、庸俗化的版本)有时确实会被滥用,变成一种“怎么说都对”的诡辩术。比如:
“出现问题是好事,这符合辩证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于是就不用为问题负责了)
“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我们要辩证地看。”(变成了没有原则的和稀泥)——大明王朝1566等·······
“诡辩” vs “真辩”:当辩证法被简化为“凡事都有两面性”然后任意选择一面来为自己的立场辩护时,它就沦为了诡辩。真正的辩证思考,是要同时把握矛盾的两面,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动态关系,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哲学与现实——语言和理论如何被权力和意识形态所利用? 这也是很多现代哲学家(如福柯、哈贝马斯)研究的核心。理论被误用和庸俗化,并不能证明理论本身无效,反而证明了批判性思维(即哲学的核心)的必要性——我们需要有能力去识别和批判这种“胡说八道”。
简化了那还是人的问题·········
哲学家才叫瞎搞。
什么世界是由火组成,由气组成之类—— 马克思的作品看起来更像是一种社会理论、政治纲领或经济分析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紧密绑定、很容易回溯并质疑其理论根源的“科学性”和“哲学性”,将其视为一种为特定目的服务的“猜想”或“意识形态”——确实关联性太强了。
个人建议少看马哲的书——看一遍就扔了吧···
马克思的一些具体预言(如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社会主义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胜利等)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显得并非完全准确——猜想
建立在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基础上,并进行了根本性批判和创新的体系化思想——马克思的思想确实超越了传统书斋哲学,强烈地指向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实践等领域。戳中了早期古希腊哲学给人最直观、甚至有些滑稽的印象。如果哲学停留在2500年前泰勒斯说“万物源于水”或者赫拉克利特说“万物源于火”的那个阶段——那哲学确实很像一种高级的、但缺乏根据的想象力游戏。答案——问题,思维模式是有惊天逆转的。答案——问题,思维模式是有惊天逆转的。把水、火、气这些具体的东西当作世界的本质——恰恰是人类思维必须经历的“新手村任务”。
第一次试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而不是用神的力量。
哲学的革命性不在于它给出的幼稚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问题。 它把人类的思维从“神怎么说”转换到了“我们怎么想”、“理性怎么说”的轨道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
第一次试图用自然的原因来解释自然,而不是用神的力量。
哲学的革命性不在于它给出的幼稚答案,而在于它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问题。 它把人类的思维从“神怎么说”转换到了“我们怎么想”、“理性怎么说”的轨道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变。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一步步锻炼。从具象(水、火)开始,逐步走向抽象(数、存在、理念、原子、逻辑),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思维训练过程——西方从0到1的思维模式是很出色的。他们不能只是互相说“你是错的”,他们必须给出理由,必须论证为什么是水而不是火。A说“水无处不在,生命离不开水”,B就说“火更活跃,更能带来变化”……
于是,哲学的核心——逻辑论证、批判性思维——就在这种“瞎搞”的辩论中诞生了。 哲学逐渐发展出了一套说理和辩论的规则,这套规则后来成为了所有科学和理性讨论的基础——这是古希腊······到西方现代文明脱颖而出的关键。
赛道——从神话转向理性。
真问题——追问世界的本质和统一性。
思维——从具象走向抽象。
方法——催生了逻辑论证和批判精神。这些看似“瞎搞”的猜想,正是现代科学和理性精神的摇篮。没有当初那些哲学家大胆地、“幼稚”地提出各种猜想并互相辩论,或许就不会有后来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人用来解释世界的那些更精确、更强大的理论。
哲学很多时候不是在提供答案,而是在探索提问的可能性。而提出一个正确的问题,往往比得到一百个平庸的答案更重要。
其他文明都不如西方现代文明强势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强如苏联也解体了。
中国一直是轻逻辑论证、批判性思维的,重视理工,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造成了很多恶果。中国社会、教育体系乃至文化传统中一个长期存在且影响深远的症结——儒家传统的深远影响:传统儒家思想更强调伦理道德、社会和谐与尊师重道,而非形式逻辑和质疑精神。学习的目标往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侧重于对经典文本的背诵、诠释和遵循(“述而不作”),而非对其进行逻辑上的解构和挑战。“为尊者讳”、“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等观念,在无形中抑制了公开辩论和批判的风气。
缺乏形式逻辑的系统性发展:虽然中国古代有辉煌的哲学思想(如名家的诡辩、墨家的逻辑),但形式逻辑(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并未像在古希腊那样成为一门得到系统发展和传承的独立学科。中国的思维传统更偏向于辩证、整体、实用和模糊(例如阴阳五行),这与西方强调分析、还原、抽象和精确的逻辑传统有很大不同。
科举制度的遗产:长达千年的科举制度将教育目的高度功利化——学习是为了“学而优则仕”。知识的价值在于其能否带来官位和利益,而非追求真理本身。这强化了对权威(儒家经典、皇帝、考官)的绝对服从,批判性质疑不仅无益,甚至有害。“落后就要挨打”与实用主义转向:近代以来的屈辱史让“救国图存”成为最高目标。“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点落在了“技”上,即科学技术(理工科),因为其效用立竿见影。对于哲学、逻辑、批判性思维等“软科学”,则被认为不能直接造出枪炮轮船,长期遭到忽视。这种极端的实用主义倾向一直延续到今天。教育体系的导向:
应试教育:当前的教育体系核心是“筛选”而非“培养”。标准答案至上,强调记忆和解题技巧(尤其是数理化的“题海战术”),而非鼓励提问、辩论和独立思考。语文教育中也多是“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而非对文本的批判性分析。
文理分科过早:过早的文理分科导致文科生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理科生则缺乏人文和逻辑思辨的滋养。逻辑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中学和大学教育中普遍缺失。
社会环境因素:在某些语境下,批判性思维可能会被视为一种“不稳定因素”或“找麻烦”,强调“统一思想”和“大局观”在某些情况下会压制了开放、理性的公共讨论空间。
恶果——创新能力不足、公共讨论质量低下、容易受骗和被操纵、社会治理成本增高-国内只有一部分人认识到了
教育界开始呼吁“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批判性思考”和“学会学习”。
一些高校开设了逻辑学、批判性思维通识课程。
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通过接触更多元的信息,开始自发地进行反思和批判。
扭转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惯性和数十年来固化的教育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性变革、社会氛围的更加开放,以及每个个体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很多时候我是绝望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审视证据,检验逻辑,尊重理性——这个才是真正的文明社会、文明国家、文明公民、文明家庭。
看近来国际上种种新闻,我开始迷茫到底哪里是文明社会、文明国家。。。?————至少创新能力要强、公共讨论质量要高、民众有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识,这是最起码的,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在于没有冲突或问题,而在于它是否具备以下特质:
制度性的自我纠正机制 - 能够通过法治、民主程序和公开辩论来发现和修正错误
信息透明与知识尊重 - 鼓励独立思考而非盲从权威,重视证据和理性论证
对人权与尊严的保障 - 不仅保护多数人的权利,也呵护少数和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
包容性与多样性 - 允许多元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共存并相互丰富。。
。
自我纠正是最起码的,犯了错误敞亮的改正不要掩饰。独立思考和证据、理性论证就是文明社会。对残疾人等群体尊重就是文明…
我始终坚定我的观点
一,制度
二,民风。也就是说的最多的信仰之类
文明我有一个新的理解,比方说一个人他很爱他的女儿,他女儿要搬出去住什么的他很舍不得,但是到了住养老院的时候他还是不愿意麻烦他女儿,就去住了。
他知道女儿不是他的附属,鸟大了迟早要单飞的。
文化是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是无需提醒的自觉,是以约束为自由的前提,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许多操德语的阿尔萨斯人都有一种对法兰西的共同体意识,因为他们共享着某些习俗和——尤其像维蒂希(Wittich)指出的那样——法国人的某种“感官文化”(Sinnenkultur),以及某些共同的政治经验。任何参观了科尔马博物馆的游客都能理解这一点,那里馆藏丰富,诸如三色旗、消防用具和军用帽盔,路易·菲利普的敕令,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纪念物,应有尽有,它们在局外人看来显得稀松平常,但是对阿尔萨斯人来说却有着情感上的价值。
苏s集体主义最让我感到莫名其妙的东西—其实这套东西苏联是从普鲁士学的,这种强调个人对集体愚忠的管理模式是东斯拉夫人从德意志人学的一个劣化的版本。
有趣的是普鲁士人完成了德语区的相对统一之后,他们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却很快被其他德语区的知识分子所剔除了。
一部分搞极左,一部分搞极右,对冲了之后经济上搞莱茵模式,思想上搞尼采。
[滑稽] 中国就在别人摆脱很久的困局里转圈圈……这个陷阱是别人发明的,但是很快摆脱了。
中国就陷进去了,拔不出来。朋友一家移民日本了,第二年他家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他爱人就负责每天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这样过去了一个多月后,这天下午忽然有人来敲他家门,开门后见竟是当地的警长来家拜访。
俩口子急忙给警长让进屋来,可警长一进屋就先给他们两口子不停的鞠躬道歉,嘴里连说着,啊,让你们感到不安全,不放心了,看来这是我们工作的严重失误,还请您能多给我们提意见,已便于我们今后改进。
他们两口子听完简直一头雾水,连说我们没有意见啊!但警长听完却又非常好奇的问,可是我看到您家爱人每天都要亲自去接送孩子上下学,难道现在我们这里的治安竟然已经差到了这种地步吗?竟让您如此的不能放心?
在东大见了警察是五味杂陈的·······
资本主义及其拥护者有其一套完整的辩护逻辑:
·效率与创新: 他们认为资本追逐利润的特性是驱动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和财富创造的强大引擎,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
·自由选择: 与资本私有制相伴的是市场选择和个体经济自由。
·涓滴效应: 认为资本积累到顶层后,其财富会自然“涓滴”到社会底层。
然而,现实的深度矛盾也显而易见:
1. 贫富极度分化: 资本的增殖逻辑天然倾向于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因为资本收益的增长率(r)长期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g),即著名的 r > g 不等式(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2.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过度积累必然导致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是系统内在的缺陷。
3. 外部性问题: 资本为了最大化利润,会将成本(如污染、资源枯竭)转嫁给社会和环境,即“公地的悲剧”。
4. 人的异化: 人和人的劳动被异化为市场上可以买卖的商品,一切社会价值(甚至情感、尊严)都可以被货币衡量,导致精神空虚和社会疏离。
资本主义及其拥护者有其一套完整的辩护逻辑:
·效率与创新: 他们认为资本追逐利润的特性是驱动效率提升、技术创新和财富创造的强大引擎,历史上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整体的物质生活水平。
·自由选择: 与资本私有制相伴的是市场选择和个体经济自由。
·涓滴效应: 认为资本积累到顶层后,其财富会自然“涓滴”到社会底层。
然而,现实的深度矛盾也显而易见:
1. 贫富极度分化: 资本的增殖逻辑天然倾向于导致财富向少数人集中,因为资本收益的增长率(r)长期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g),即著名的 r > g 不等式(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
2.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资本的无序扩张和过度积累必然导致生产过剩、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这是系统内在的缺陷。
3. 外部性问题: 资本为了最大化利润,会将成本(如污染、资源枯竭)转嫁给社会和环境,即“公地的悲剧”。
4. 人的异化: 人和人的劳动被异化为市场上可以买卖的商品,一切社会价值(甚至情感、尊严)都可以被货币衡量,导致精神空虚和社会疏离。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视角: 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与土地、劳动并列)。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这是批判的核心): 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它是一种能够自我增殖的价值。
现代社会学家(如皮埃尔·布尔迪厄)视角: 资本的概念被扩展了,包括了:
经济资本: 金钱和财产。
文化资本: 知识、技能、教育、品味(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
社会资本: 人脉、关系、社会网络。
象征资本: 声誉、威望、认可。
在批判资本主义时,通常采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即资本是一种剥削性的社会关系。资本主义国家并非“没有思考过”,而是其思考被限定在了一个框架内,这个框架拒绝承认资本最核心的批判性定义。
它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资本”,而不是“资本本身是否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组织方式”。
资本包括,人力,也就是劳力,财产,包括房子,设备,资金,也就是大家都以为的资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要素,科技——所以这与制度和社会结构没有关系。当然也有关系。没有民主制,不可能自由市场,也就不会有资本。
民主制与自由市场:民主制(以政治自由、选举和多党制为特征)通常与自由市场(经济自由、私有产权、市场分配资源)相关联,但两者并非绝对共生。
历史显示:
1.有些非民主国家或地区有相对自由的市场,如新加坡、智利(皮诺切特时期)或中国(改革开放后),这些案例中,威权政府推动了市场经济,但政治权利受限。
2.反之,有些民主国家可能干预市场(如印度早期的许可证制度),但民主制度往往能通过问责制和透明度减少腐败,促进市场效率。
3.理论上,自由市场更依赖于“有限政府”和法治,而非民主本身。民主制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但非民主政权也可能提供法治和经济自由(如迪拜)。
4.自由市场与资本:自由市场通常有利于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因为它允许价格信号、竞争和创新。
5.但资本也可以存在于非市场 economies(如计划经济),但效率较低且可能被扭曲。
例如,苏联有资本(如重工业设备),但缺乏市场机制导致资本配置不当和衰退。
6.“不会有资本”的绝对性: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任何经济体中都存在(即使原始社会也有简单工具和劳力),但它的形态和效率受制度影响。没有自由市场,资本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但不会完全消失。
·····的观点可能源于对“资本”的动态理解——资本需要市场来增值和扩张。也有简单工具和劳力),但它的形态和效率受制度影响。没有自由市场,资本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但不会完全消失。
1.分析某一个具体国家时,需要考察制度质量而非仅仅政治形式。
2.资本的存在本身不绝对依赖民主,但资本的繁荣和公平分配往往需要民主和自由市场的结合。
这是强大的根本原因。
新加坡是选举威权主义或是非自由民主国家…形式民主实质威权的,从人民行动党PAP就看得出来——《墨殇》
满城霓虹照汗青,圣贤书卷覆蚁形。
抖音刺耳穿秦汉,网红摇舌论六经。
痰飞星斗坠屏裂,屁撼山河入镜腥。
忽报图书馆又塌,万人直播补墙钉。
苏式逻辑,北京大学哲学系宋文坚教授曾指出:“引入苏联逻辑,对我国既有的逻辑研究和教学成果而言,无异于一次全面倒退。”————苏式逻辑[捂脸][捂脸][捂脸]
只不过是人情世故而已
苏式有逻辑
马克思主义就根本不是逻辑,是瞎想。所以马克思的学说可以说成经济学或者社会学,而不能说成逻辑学。事情有两面性,这是逻辑。这就是流氓。为在强者身上找优点在弱者身上找缺点做了理论依据。
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就是胡说八道。资本只是一种生产要素。说制度就说制度。还有奴隶社会,都是说不通的。所以我说马克思哲学就和儒家哲学一样。
还是不要脸的维护脸面,是孩子气的,是幼稚的。是不敢跟自己的老父亲或者看祖宗说NO.
这就是民族优越感辩证法滥用太猖獗了,可以说到处都是、无所不在。当权者或强者可以随意地用“要看两面性”为任何错误、暴行或不公进行辩护(例如,为了长远利益必须牺牲短期利益;一个伟人的功绩可以掩盖其过错)。这确实是为“在强者身上找优点,在弱者身上找缺点做了理论依据”,成为一种维护权威、混淆是非的工具,而非追求真理的逻辑。生存哲学和话语权术——如何用官方语言安全地表达观点,如何在对立中站对队伍。这确实是“人情世故”高于“真理逻辑”——所有体制内的人都会很清楚。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和科学社会主义。例如,从“商品”这个细胞开始,一步步推导出“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经济危机”等概念。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和宏大的理论推演模型。“五阶段论”是一个过于简化、线性的历史模型。它无法完美套用于所有文明的历史进程(比如中国古代社会就很难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来清晰划分)。马克思本人主要研究的是欧洲社会,他也曾表示反对将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
理论的价值:这个理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精确描述了每一个社会的细节,而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分析框架,强调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文化),让我们可以从物质生产的角度来理解社会结构的变迁。将“资本”视为一种核心的社会关系而非纯粹的生产要素,正是其理论的深刻之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儒家哲学类比——一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和儒家哲学一样”:这个类比很有意思。两者确实有表面上的相似性:
官方意识形态地位:都曾长期作为官方主导思想。
强调集体高于个人:儒家讲“克己复礼”,马克思主义讲“集体主义”。
道德理想主义:儒家追求“大同世界”,马克思主义追求“共产主义”。
可能存在的教条化倾向:都容易被后世僵化理解和运用,变为束缚思想的教条。
真是和儒家无缝衔接。
儒家文化中的等级观念(父为子纲)和“面子”文化所衍生出的心理缺陷。
这种心理表现为:为了维护一种表面的和谐、权威的正确性或集体的荣誉(“脸面”),而拒绝承认错误、拒绝批判性思考、拒绝否定权威(“老父亲”、“祖宗”)。这确实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驱动的“幼稚”状态——大明王朝1566里有集中体现。。
“维护脸面”从家庭、集体上升到国家民族层面时,就很容易演变为一种盲目的、排外的民族优越感或民族主义情绪。它拒绝接受外部批评,一切以“我们”的固有模式为最优,将任何不同意见视为挑衅或侮辱——这就是心理缺陷、马克思主义宏大理论有缺陷、苏式逻辑是被政治异化的哲学工具、深植于文化中的心理惰性——盲从权威、维护脸面、真正逻辑和理性思考还很远。
“事实”的边界在哪里?同一性标准是什么?来看案例1:办公室里的“猫”。 假设一只黑猫正蹲在办公室的沙发上死死凝视着你。这是“一个”事实吗?还是可以拆解成多个事实:“猫在沙发上”、“猫是黑色的”、“猫在看着我”?如果我们说“猫在沙发上”是一个事实,那这个事实本身还能再分解吗?比如“猫的屁股接触着沙发垫”、“猫的爪子收拢着”?我们划分事实的“最小单位”是什么?是取决于客观世界,还是取决于我们描述它的语言和目的?
划分事实的最小单位是什么
有客观世界吗——客观世界和划分事实有联系吗——事实取决于划分事实的最小单位还是一个人描述他的语言和目的。
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为入世主导,儒家文化的核心就为仁,义,礼,智,信,忠,行为中的孝,友,睦,姻,任,桖!这些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现在淡化明显,西方的自由,平等,尊重观念,是传统文化所没有重视的,所以现在的人更加亲近西方文化,淡化了传统儒家文化,但是这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发生,综合来看做人,对内修儒家文化,对人可以有自由,平等,尊重的观念!则社会和谐,人人安康!出世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力,宿世因缘修佛,或者修道!
年纪轻轻就思想有深度不一定是好的,知道却几乎啥也做不了是很痛苦的——共勉之,西方哲学家最后都自己陷入虚无了,我也曾陷入虚无过一段时间…
甲骨文七拧八歪,难道不好吗?
所以任何一个专业,你要走进去去认识他。我这并不是抬杠。懂书法的人都知道,最起码的功夫都是小篆。有的多年练金文。比如吴昌硕。齐白石字的功底差很多。但是硬……有些人名气太大,不好评长论短。如王羲之这样大有名气的人
有根有源,合乎规矩、美观、协调、有特色、有精神、有生命力、自成一家,有辨识度——底线是清晰、工整
齐白石承认自己书法功底不如吴昌硕,于是另辟蹊径,将书法(特别是他独特的行书和篆书)的 “意趣”和“拙味” 发挥到极致——人贵在自知
王羲之那个时候都用侧缝,连中锋都不曾用。真的中侧兼备的是宋代。明代有点过了,都用中锋
即便是小楷都要放大了看。看起笔,看运笔。看穿透力,当然穿透力是西方的定义。黄宾虹叫,齐而不齐三角形原理。这个三角形原理也是画画的理论。
“家族相似” —— 艺术没有统一的本质,只有错综复杂的相似性——A和B可能都讲究规则、B和C可能都竞争激烈、C和D可能都为了消遣、D和A可能都需要技巧·········
但没有一个特征是所有成员都共有的——艺术正是如此。一幅文艺复兴油画和一首贝多芬交响曲、一首贝多芬交响曲和杜尚的《泉》、杜尚的《泉》和中国书法、中国书法和一场行为艺术。
“艺术”是“语言游戏” ——A是一件宋代艺术品-这里“艺术”意味着它被纳入了一个历史和文化传统中,被博物馆、专家系统所认可。艺术,不论古今,不论东西。他有他专业的定义。有些东西不能听官方的。
有些人的东西是古董,而不是艺术。B这幅画真有艺术感—— 这里“艺术”是一种赞美,意味着它引发了我们的某种审美体验
技巧与创作语境——C处理光影的艺术炉火纯青
分类语境——D是艺术学院的学生
所以你还是有了标准。有了标准,谈什么艺术。不就是被官方或者所谓专家认可的美工字吗?
这不是艺术所最讨厌的事吗——小便池——不是因为它内在的某种神秘属性,而是因为它被艺术家、评论家、画廊、观众等组成的“艺术界”放在了一个新的“语言游戏”里进行讨论和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