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荣祥聆听常瑞芳教授“科学幼小衔接”主题讲座。讲座中,常教授指出:“幼小过渡”是人生早期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而曾经担任过大班班主任的我深知“科学做好幼小衔接”的重要性,更深知做好幼小衔接不是一蹴而就的。心理准备、生活准备、学习准备、社交准备,这些都需要从小班开始,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科学指导。
如今,我作为小班班主任,我也在努力从多方面提升幼儿的能力,尤其是自理能力、自主阅读能力、数学思维。当然,就像常教授提出的,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关键教育者是教师、家长,所以,在对幼儿引导过程中我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了解幼儿园对幼儿的教育活动,形成家园合力。
一、提升幼儿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根据冷暖自主增减衣服)、自己主动喝水、自己分类整理物品等。于小学来说,这些良好习惯的养成不仅能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也能让家长省很大的心,比如,无需担心“孩子一天喝没喝水?”“孩子书包能否整理好?”“天气热了孩子知道脱下外套吗?”当下小班的孩子,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比如:区角活动后孩子们自己根据“小标识”分类整理物品、开展比赛穿衣服活动、家长群中互动孩子学习穿衣服情况、户外活动时孩子自己背好小水壶口渴随时喝水。接下来,我们也会在《天冷了》主题课程实施中通过郎朗上口、幼儿易于理解的小儿歌引导孩子进一步学习穿脱衣服、戴帽子、戴手套、戴围巾等,并创设展板,展示每个孩子学会的小技能,激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欲望。
二、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自主阅读对幼儿的文字理解、语句含义的加工有非常大的帮助。我担任大班班主任时,能明显感受到,自主阅读能力强的孩子对文字符号也较为敏感,现在,我作为小班班主任,一定要从现在开始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除了餐后阅读、区角阅读以外,我班每周三、四会组织“我是故事大王”活动,家长通过接龙的方式给幼儿报名。幼儿先在家中练习讲述故事内容,之后在全体幼儿面前讲述。这不仅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能帮助幼儿自信、大胆的表现自己。每次讲述后,我会用视频的方式和家长分享、反馈幼儿的讲述情况,逐渐提升幼儿讲述故事的能力。
三、提升幼儿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的培养更是一项“持久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学龄前儿童数学思维发展目标为: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等。围绕这些发展目标,教师要开展符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教育指导。在小班,数学思维的培养体现在集体活动、区角活动、一日生活中。比如,在《天冷了》主题中开展集体活动《按简单规律排序》,引导幼儿学习按照“ABAB”“ABCABC”等规律排序,随之可以在区角活动中投放各种帽子、袜子、衣服的底板及装饰图形,幼儿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装饰;再如对于“数量的感知与理解”,教师开展了“进行20以内的唱数”集体活动,那么,餐后散步、餐前准备等环节都可以与孩子进行“20以内”的唱数,并清楚每个孩子的唱数情况,进行一一指导。当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为家长“支招”,比如,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数一数自己走了多少步?与孩子进行“对唱”,家长唱1孩子唱2等。把数学融入生活,把生活中融入数学,幼儿边玩边学。
相信,我们只要把“科学幼小衔接”放在心上,充分把握本班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就可以循序渐进地促进幼儿多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