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谈晨读(2)
也许积石山的秋季本身就是一个雨季,从9月12到19号,中间好像只有14号和17号两天没有下雨,其他的日子都是淅淅沥沥的毛毛细雨。
早上起来,远处又是烟雨迷蒙,就像是凭空淡淡洒了一层灰色的乳漆,又像轻轻的蒙上了一层银灰色的面纱,迷迷茫茫,迷迷糊糊。近处,雨下得稀稀拉拉,慢条斯理。王老师也没有带伞,他走出幼儿园,锁好好大门,踏着泥泞的小路,急步向学校走去。
今天早上他没有课,准备把昨天没有写完的《晨读思考》结稿。所以,巡视完教室,他便坐下来打开电脑准备起稿。
他先是把昨天的内容认真的看了一遍,觉得 “应该先解决语文老师意识形态当中的‘总开关’问题”这一句不太准确。他想,应该从学校领导层面、语文老师层面、其他学科老师层面去写“老师意识形态问题”。于是,他删去这句中“语文”两个字,保存之后,重新建立了新文档,在上面熟练的打出一行标题:《写在支教的日子里13——王老师谈晨读(2)》,然后起身给自己倒了杯水,放在办公桌的右上角,继续认真的敲打起键盘来……
第一是从学校的层面要引领语文教师着眼学生小学六年语文的长足发展和学习习惯培养上来看待晨读,要倡导老师自觉树立所谓的“大语文观”,诚心帮助老师自觉的、牢固的树立学生每天必须晨读的意识,不能让老师局限于这一学年、这一天语文教材内容的朗读和背诵上,要从宏观上去引导老师克服“教育功利性”的误区。因此,意识形态当中首要解决的“总开关”问题,应该是学校的顶层设计。学校要高瞻远瞩,要从整体规划、分段要求、巡视服务、帮扶指导、督查管理、晨读评比、执行考核等几方面建立一整套有效的运行机制,这是学校开展晨读的“导航仪”和“路线图”,更是学校有效开展晨读的前提与保障。具体实施可分三步走:
王老师喝了口水,向后仰了仰头,然后继续写道:
第一步宣传动员,引领示范。先要在中高年级先选择一个班,通过有培训、帮扶,在学校树立起进行晨读的标杆范本,组织大家观摩学习。这也可以理解为试点先行,也可理解为老师转变晨读观念和培养组织晨读习惯的一个过渡。第二步是全面执行,普及推广。学校试点成功,一旦建立起模板样本,要求语文老师必须遵照执行,要通过行政管理和强制手段,迫使语文老师养成每天组织学生进行有效晨读的良好习惯。第三步是评比促进,分享经验。学校要在每个学年以语文教研组为龙头,或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组织低中高三个分段的评比展示活动,让老师和学生的精彩得以展示、张扬。其实,任何一项工作失去了展示的舞台,也就失去了继续前行的动力。学校一共有六个班,也谈不上管理难度,活动可在一起搞,但内容的侧重点和评比可分年级段或班级落实。如果这三个环节学校层面得不到落实,老师自然就会失去开展晨读的支撑,因此,学校的“头雁效应”非常重要。
王老师写这里,他起身在办公室里走了走。他想,其实学校只有六年班,也不必要这样拘谨,作为校长,只好认准是正事,是好事,就应该雷厉风行,大不必瞻前顾后。但转念一想,作为建议者,还是尽量把言词写得玩转一些。他坐下又写道:
二是语文老师要树立组织学生晨读的自觉意识,要把组织学生晨读作为自己份内工作不可忽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语文老师组织学生朗读必须承担的责任,更是作为语文老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和培养学习习惯必尽的义务。我们学校实行六年教学大循环,这对一个班级的语文老师,是得天独厚的大优势。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必须要熟知《课标》中规定小学阶段学生必须达到的诵读标准,以及要求学生积累的75篇古诗词和优秀文章的推荐背诵篇目,然后能依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分段实施。试想,假如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通过六年的积累和训练,学生的语文储备和基本素养怎么能不提高呢?作为考查学生语文成绩的阅读与写作这两大块,学生肯定不会失分太多,因此,六年级的毕业会考成绩能不理想吗?他们的前景应该是一片灿烂。
三是要让全体老师明确:读书是校园文化中特别重要的一部分。尤其要让英语、数学学科的老师支持晨读,让要所有的老师明白语文作为“母学科”的重要性。2019年3月23日,在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举行的第四届全国知名教育家“相约临夏·教育创新”发展论坛上,来自深圳的张云鹰教授这样说:“语文它是一个母语学科,也是学科之母”,“作为老师,应该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读书的孩子”。只要学校全体老师上下联动,齐心协力,语文老师抓晨读才不会孤立无援,势单力薄,才会有抓好晨读信心。所以,针对我们办学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我认为,解决这三个问题必须建立在人文关怀、因势利导、群策群力的基础之上。
王老师虽然一口气写完了“老师意识形态的问题”,但总觉得关于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基础写得太委婉,太缺乏管理的严肃、严格性了。还没等他再细细斟酌措词,手机QQ的信息响了,他打开手机,看到马校长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幼儿园要装玩具柜,王老师去看看”。他便赶紧保存文档,关掉电脑,带好办公室门,迎着毛毛细雨向幼儿园走去……
2019年9月19日(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