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虽然深奥但是每天学习一点点,日积月累你也能够水滴石穿。
西藏生死书更完了,想更另外的一部大论,可惜福报欠缺好像不太顺利,锁帖很快。
业力就是这样,做好事很难,做坏事很快,轮回之苦因果之路,很少有人信。
对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下子就上去了,就像我经常在看到美食博主说的,飘了飘了。真的是,会飘。让我每天浸泡在那些毫无价值的开心中还不如让我淌漾在意义深远的痛苦里。
而佛法的自他相换就是这样,愿我今天承受的苦痛能够代受他人的一切痛苦。
人生短暂,这样开开心心一辈子过去了,然后呢?你所面临的因果业力丝毫未减反而与日俱增,到时你能面对吗?
如同临终那刻,每人所面对的不一样,有人安详宁静,有人痛苦不堪,全因往昔因果所造。
有时就是福报不够,和业力,居然连珍贵法语都不能展示出来,对于有些杀盗淫妄语起世人的五毒贪嗔痴的话和情绪,却备受鼓励。
高科技时代造业真是太快了。有时想想我到底是该写呢还是不该写?
还是发愿自己的那些人言轻微的语句能够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吧。
那天在朋友地方喝了一泡古树昔归。味蕾一下子被激活。
昔归古树茶,位于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邦东乡昔归村忙麓山,一共面积约4平方公里,海拔在75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在21℃。昔归古茶园多分布在忙麓半山腰一带,混生于森林之中,当地无工业污染,茶树不用化肥和农药。
昔归古树树龄最老,一般在200年以上,常年没有修剪,只采春秋两季,自然生长。今年又是旱年,茶的口感更加甘甜。
朋友之前都是招待我喝的女士茶,每次喝着不怎么有感觉,所以也是有喝没喝,那次拿了另几种茶让我品尝,忽然对她手里的几款茶有了不一样的感觉。
她说我的口味偏中性于男性风格。
这个我倒是第一次听说。
记得N年喝茶,执着极了 各种好茶喝个遍,嘴完全养刁了,不是好茶完全不动口。有好茶立马品头论足,喝完还不忘把茶底都细细看个遍,看它的纹理,看它的年份,看它是台地茶还是拼配料,看它是储存在南北方的料还是什么环境。
那段时光完全沉浸在里面,很多茶室都有藏茶,很多茶室怎么经商也是眉眼扫过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了然于心。
人总有那么一段时光,现在想来也说不出好坏。有时候可能是浪费了光阴过度透支了美好。有时候可能是着了道。
好像不按常理出牌,韬光养晦,不走寻常路的样子,又好像是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解脱,或是避世,喝茶时光好像是我的世外桃源。
记得凌晨三点在漆黑的车里和同学谈茶论道。
一直独守着自己一方领域,没有见过更广阔的天地,对分开多年未见的她的巨大变化的十分好奇,真是少见多怪的惊奇,我承认我有时候十分天真和好骗。
不过也是因为自己的认知不高,倒真是见识了一番市面和各种人性。
喝茶需要心完全静下来细品,而不是为了喝而喝的评头论足,喝茶也不是某种技能,任何过于牵强的做作,其实不过是一套世人名利场的生存演技而已。
至今我还搞不懂那时津津有味地喝茶,到底是懂了还是没懂呢?
世间一切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世间一切道理也不是绝对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与时俱进的。
就像老子的《道德经》开篇说的两句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他隐晦的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
道”就是规律,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名”一是名利,二是人或事物的表象。“道”是内在的、实际存在的东西,而“名”是外在的,是虚的东西,即平常所说的“虚名”。
到最后,时间终会印证一切。
再次引用《道德经》
老子的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所谓茶道也好人道也好都离不开道。
今晚翻箱倒柜,掏出一包茶叶,大概是十年前的存茶,最近又迷上了茶,貌似冰岛。
以前视若珍品现在却随意被我塞在角落,打入冷宫多年。
以前泡这款茶时小心翼翼,按照水温茶器细细品鉴,现在一把下去,管她死活。
喝完了,把茶底一摊,这种大叶种叶形椭圆的古树叶,看着叶片的光泽和柔软肥厚,舌底回甘生津,才知道是我之前所爱的冰岛没错了。
人呀永远是被偏爱的时候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得到了就不会珍惜。
明明是好茶却被我泡的苦涩不已,没办法自己选择的路再怎么苦也要走下去呀!
希望我的手能乖点,千万不要像泡茶一样随手把到手的好牌给打烂,而是苦练本事把烂牌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