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隐公摄政以来第一次“外交”活动,就是与邾国国君仪父在姑蔑这个地方会盟。《春秋.隐公元年》记为“三月,公与邾仪父盟于蔑”。
邾是一个小国,在曲阜东南,紧邻鲁,春秋后期成为鲁的附庸国,但春秋初年邾很重要。在《礼记.檀弓》、《公羊传》中邾称为邾娄,邾娄速读转音为邹,孟子曾长期生活于邹城,所谓孔孟之乡又谓之邹鲁。更有趣的是,《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生于鲁“昌平乡陬邑”,陬、邹同音,有学者认为陬邑即今邹城陬村,也就是古邾国故都城所在。这样说,孔孟皆可称为邹(邾)人。
邾国,曹姓,与楚国的祖先同出自祝融(陆终)六姓,祝融再往上可追溯到古帝颛顼(据《世本.帝系》)。关于祝融和颛顼,此处先不急着讨论,我们可知祝融氏是缘起于中原东部的古老氏族集团,不同于来自西方的姬姜姓外来文化,曹姓邾国在族源上更接近于东方土著。
据《路史》(《路史》成书于很晚的南宋,但其中记录了很多上古时期姓氏族源,也许有其所本)邾国在周武王灭商后即得到分封,首君叫曹侠,其地紧邻殷商在山东地区的中心-奄(曲阜),武王灭商后,纣王子武庚即封于奄。可见邾与商遗民的关系密切,或曹姓邾本来就是商民的一部。《左传》中多处记录着邾国有人殉的传统,这也是殷商的旧俗。重礼教的鲁人因此很看不起邾,称其为夷,作为周公之后的伯禽封于鲁,主要目的正是监视邾在内的各部东夷。
邾和鲁的关系很不和谐,《左传》中有大量鲁伐邾的记载,总体文弱的鲁国一直拿邾来练级。邾国的疆域也就越来越小,春秋中期干脆将都城迁到了今邹城东南峄山之阳,离鲁远一点。这处故城遗址近年得到考古发掘,其方位示意见下图
邾国在西周末年还分出两个小支,一在𨺙,又称为小邾,一在滥。三个邾国为后世留下了几百件具邾国特色的青铜器。其中的邾公釛钟的铭文记有“陆终之孙邾公釛作厥稣钟”,明确提到了邾国与陆终(即祝融)的传承关系。釛钟曾被潘祖荫、端方等大藏家收藏,现存于上博。此外邾公钟的金文书法也被推崇,吴湖帆收藏了邾公鋞钟的拓片(此钟旧藏于苏州邓尉山圣恩寺,是镇寺之宝),吴昌硕藏有邾公华钟的拓片。
春秋末年(鲁哀公七年,前488年)鲁曾攻破邹都城,俘邾隐公“献于亳社,囚于负瑕”,这时的邾已完全成了鲁的附庸,孟子家族即在此之后移居邹地。在《孟子》中邹国君也出过场,孟子照例讲了番以仁政治国的道理,当然并没有改变战国时期邾最终被楚灭国的命运。
楚王将邾遗民迁至长江中游安置,建的侨乡仍称为邾,即现在武汉黄冈的邾城。从山东到湖北,古中原人的迁徙故事,可在邾城变迁略见一斑。
无独有偶,鲁邾两国会盟的蔑,也可以在南方找到同名地。蔑又称为姑蔑,“姑”、“无”常出现在古越人的地名中作前缀发语词,可省略,比如姑苏,无锡等地名,这似乎暗示了鲁地的姑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与古越地有某种联系。事实也是这样,浙江中西部的衢州盆地古称姑蔑,核心区域在今龙游县,在《国语.越语》中南姑蔑是越国的西界,还曾助越王伐吴。
至于先有山东姑蔑国,后迁徙至浙江中部,还是古越人在上古期将南方的姑蔑地名带至山东,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的大江河基本都是东西走向,缺少沟通南北的通道,但也有例外,比如古泗水。泗水发源自山东沂蒙山区南麓,一路南流至淮,它的中游主河段基本就是现在大运河的江苏段。古代吴国、越国逐鹿中原都是走这条水上通道,战国时期占据越地的楚国,同样沿泗水北上,这也是为什么位于泗水上游的鲁邾等国,最终是被楚亡国。我们可以想象自远古以来,这条泗水通道上一直有由南及北和自北向南的双向移民流动,文化、技术乃至地名也被移民们带到通道两端。如果,吴、越国的王族,按其自称的那样真的来自中原的话,其迁徙路线无疑也是顺泗水而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