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认识来自内心,知与行都是由内心的道德实体发出来的。知是行的主导,行是知的体现,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完成,知中含行,行中含知,知与行密不可分。
今天学习了阳明先生对“知行合一”这一重要命题的论述段落。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第二大理念。阳明先生强调,知行是一体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阳明先生先举两例反证来说明,有人说,看见美女时属于知,然后升起了好色之心属行。阳明先生说,只但看见美女时,已经起了好色之心,不是看见后又另立一个心去好色。又有人说,闻到恶臭属知,然后升起厌恶臭味的心属行。阳明说,闻到臭味已经厌恶了,不是闻到后又立一个心去厌恶。由此两例引出下面的话,如果说一个人是孝子,不能说他成天把孝顺挂在嘴上就说其是孝子了,还必须察其言,观其行,只有在行动中表现出孝道方可称之为孝子。其后又用“痛”和“寒”两个例子,必先痛了方为知痛,必先寒了方为知寒,来说明知与行是一体的,是无法分割的。然后他又谆谆教诲“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然而,既然知行是一体的,为何世间又有“知”和“行”这两个命名?根据最朴素的基本常识来判断,两个不同的名称,不是应该代表两个不同的对象吗?
阳明先生解释古人将知行分开说,原因有二。其一,世间有一种人,只知道埋头苦干,不知道思考琢磨,也只是愚昧妄为。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去,从这个意义上说,“知”有预先计划的意思。其二,又有一种人,只会空想,又全不躬行。所以必须说个“行”,从这个角度看,“行”可以看做是执行力。总括来说,阳明认为知行分开说的原因是:世间有盲动主义者,所以提出一个知来让其明白行动前先计划好方向和路线图。世间还有空想主义者,所以提出一个行让其知道躬行实践。然后又讲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话”。举个学习开车的例子,不管你理论上学的多么好,不摸方向盘,终究为零。所以俗谚有“熟读游泳学,不如下江河”之说。
从现在的观点看,阳明此段都是在讲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知行合一,不可离开亲躬实践 而空谈为学。知与行本来就是不分离的。没有行动就不能称其为真正认识。只有去实践了,你才拥有 这个知识,不去做,即使你看多少书,学多少理论,也无法真正获得这个知识。
附: 王阳明传奇的一生
王阳明,又名王守仁,是我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更是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师。是中华历史上屈指可数的“立德”、“立言”、“立功”之人,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
神奇少年——12岁:立志“读书做圣人”;
另类青年——15岁:独闯边塞,考察军事,上书皇帝;
挺身斗虎——34岁:身为朝官,挺身斗虎,勇斗祸害朝廷的号称八虎的太监,结果遭锦衣卫的追杀,几乎丧命;
龙场悟道——36岁:被发配到龙场(贵州),身躺在石椁,体验生死,创立了心学。
临危受命——46岁,临危受命,深山剿匪,更只身平叛,40天内从手无一兵一卒到平息宁王的10万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