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年轻的城里人而言,“打柴”这个词或许极为陌生。即使农村,也早已不见打柴之人,烧柴大多被秸秆,玉米瓤和煤炭所取代。曾经农村每年必做的打柴活计,就这样悄然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
小时候,地里的秸秆都用于喂养牲畜。而做饭取暖又离不开柴火,所以打柴成为家家户户必做的农活。秋天,蒿草灌木已然长成,正是储备柴火的季节。
在天气晴好的秋日,爸妈带着镰刀和磨石,领着我和妹妹来到屋后的山坡。那里称得上宝地,冬天滑雪爬犁,春天采野菜,夏天抓蝈蝈,秋天既能采蘑菇又可打柴。爸妈将野蒿灌木成片割倒,一铺铺堆放在山坡上。几日过后,等干得差不多时,打成捆背回家中。我和妹妹则忙着抓蚂蚱、采蘑菇。童年的秋天,弥漫着蒿草的浓郁香味,如今回想起来,依旧沁人心脾。
稍大一点的时候,我和伙伴们放学后,结伴去豆地里搂豆叶,用来暖炕。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到落雪时分,屋旁的柴垛已然高过屋顶。“真能干呀,一看就是过日子的人。”没错,那时勤快的人家都有一个大大的柴草垛。在漫长的冬天里,全靠这些柴草了。
其实,打柴并非只在秋天。冬天里,父亲有时也会挑着筐,带着斧子和镐头,前往山上刨树根。太阳偏西之际,父亲担着一担柴归来,满身热气腾腾,发丝上挂满霜花。木瓣在火炉中熊熊燃烧,童年的冬天在父母的呵护下始终是温暖的。
我最喜欢在春天和爸爸打柴,不过要去往很远的大山里,到树林中掰干枝。树枝吐出嫩叶,干枯的树枝现了原形。父亲用长长的勾杆勾住那节枯枝,轻轻用力,便传来一声脆响,树枝应声而落。林间的小鸟婉转啼鸣着飞到远处的树上。我拖着粗大的树枝在绿色初萌的林间向山下奔跑,“慢点!”“没事!”我们的声音在山谷中久久回荡。我也不知那时为何如此快乐。回家的路一路下坡,父亲拉着车,我坐在车上,看着满满的一车柴,兴奋地喊着:“回家喽!”这样的日子充满了我快乐的童年。
如今,烧柴的日子已然远去,煤气、天然气给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捷。然而,我却越发怀念那炊烟袅袅、充满柴火气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