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有很多拼命工作的人,他/她们沉溺于工作,不能允许自己有一刻是停下来的,不管做的这件事到底需不需要那么急着做。
他/她们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都会做全盘设想,以确保每一步棋都不走错;他/她们对工作有着清晰的目标,但在工作之中并没有全然投入,更多的是目标掌控感的驱使让自己不停地往前走。不是不想停下来,而是不敢停下来。
他/她们每天下班以后,甚至是周末也在工作,婚嫁年假休假都跟他/她们没有关系。不是他/她们不想休息,而是一旦休息下来他/她们心里就会“慌”。他/她们把所有对爱、价值、意义、认可和关系的渴望都寄托在工作上,希望通过工作来满足上述所有。所以工作狂的内心是极其孤独的。
当问这些人“你们为什么不休息一天呢?”的时候,他/她们会说:“我们在家里要做什么?休息下来就是浪费生命,人总得找些什么事情做做!”
这种人,就是典型的工作狂。他/她们沉溺于工作,就好像一些病人沉溺于药物,工作就是他/她们的药物,它使他/她们保持忙碌,它使他/她远离他烦恼、紧张、焦虑和痛苦。但与此同时,他/她们的每一样东西都被淹没了。所以工作狂是反对静心的。
就拿我自己来说,很多人看我每天都固定花1小时看书、每天至少要写1篇文,就觉得我是学霸(又称“学习狂”)。的确,我很享受学习的这个过程。但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和为了学习而学习,是不一样的。
享受学习的人,是一种融为身体里的习惯,这种习惯让自己很舒服。学习不等于是这个人生活里的全部,而只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为了学习而学习的人,是觉得如果一天不学习,他/她的世界就崩塌了,好像是一种要si了的感觉。当一个人觉得不学习就会si的时候,说明在他/她的世界里,除了学习就没有其他的了。
怎么会觉得学习是自己的整个世界呢?我用一则小故事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小的时候,父母都忙于工作,不会花时间来陪伴我,对我的要求只是学习要努力,身体要健康。那么我的理解就是:学习态度要好,身体也要紧。所以我学归学,结果怎么样不是很放在心上。
我有个朋友,她父母对她的要求也是一样的。但她的理解是“我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我成绩好的时候爸爸妈妈才会满意。”她最怕的事情是爸爸妈妈看到她的成绩不如我的时候不开心,所以她就拼命学,每次逢年过节聚在一起都要拿她的成绩单来跟我的比。如果比我成绩好,她就非常高兴。如果我的成绩比她好,她就非常不高兴,然后节日也不过了,继续回家学习。
就这样直到她得了胃病,年纪轻轻腰椎间盘突出,躺在病房里什么都不能做的时候,她还是觉得“不能停下来”
她的父母让我去劝劝她。我回答了她父母一句:她需要的不是我,而是你们。
“不能放过自己”说的就是这样的学习狂或工作狂。他/她们普遍的特点是无法拒绝别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或者是曲解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比如:我面对的是和家人之间的矛盾。从一开始家人无法接受我不再听他们的话,到慢慢愿意放手,再到全然支持我,是需要我首先做好思想准备的。我需要很长时间和家人不再那样亲近,并且我虽然摆脱了家人对我的“控制”,但同时我也失去了很有力的支持。我必须有能力“独立”面对一切。
这种考验还算程度比较轻的。对于很多工作狂而言,“放过自己”太难了。他/她们会因为害怕而暂时放下工作,而且我看到很多工作狂经历了情感失败反而更加拼命地工作,因为在他/她们看来“人都是靠不住的,只有工作才是自己的”。
很多成功人士却都是从那种状态里走出来的。盖茨曾经说过自己对于时间的看法:我不喜欢浪费时间。我喜欢行程排得满满的。我有多次出差经验,我很清楚该预留多少时间,不过我可不是那种起飞前一小時就到机场等待的人,对我来说那也是一种浪费时间。
盖茨在创业的5年当中只有2次真正的休假。但是她一年会安排一次“思考周”。从工作中抽身,空出一周的行程。这一周都用来思考。盖茨所有出版的书都是思考周的产物。
所以说,全然投入和适度放松并不矛盾。全然投入工作和工作狂也完全不一样。
这是两件完全不同的感觉。
在工作中全然投入并不是沉溺,而是一种静心。当你完全投入你的工作,你将会有喜悦从完美的工作中产生。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工作很全然,那么这个人不在工作当中也能够很全然。当他在睡觉的时候,他会很全然,当他在散步的时候,他也会很全然,他会只是成为一个行者,没有其他的杂念,没有其他的干扰,没有其他的臆想。当睡觉的时候,他就只是睡;当吃东西的时候,他就只是吃。
不论你做什么事都要很全然,要不然就不要做,成为全然的,而不是成为完美的。
我看到过很多很多工作狂身体产生重大疾病、感情失败、亲人离去或事业上遭受重大打击时才能意识到“我要放过我自己”
这些“停不下来”的人,其实需要的不是工作,不是学习,而是陪伴和爱。当他/她们体会到即便我不做什么,我也是值得被爱、也是有人愿意陪伴我肯定我的时候,他/她们才会真正“放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