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日期201605015-《如何阅读一本书》第十二章
### 四个收获
1. 永澄老师讲到辅助阅读的阅读的顺序.
先内在,后外在。如果先使用了辅助,会出现铆钉思维,知识的诅咒。超不出自己的认知范围。
思维的束缚,缺少思考模型。从阅读引申到生活,正如世界本没有界,人为的限定了划分,否则就不存在跨界。人需要多元化的思考模式。
多学一些思维类的内容,打破思维框架。
2. 做事情或者学习是需要热情的,但不要过分强调热情的重要性。
总是说自己要有热情,就认为可以完成某件事。但事实上,热情很难持续下去,单靠热情是维持不住动力的。因此,不过分强调热情的重要性。
做任何事情都是为分2个环节;感官驱动(感性驱动)+理性持续,
先驱动,才用理性持续的做下去。有时环境因素也很重要。
热情只是做事情的其中一个小小的部分。
3. 带着问题去用工具书。知道去哪里找答案(这种才能是神级标准)。
要知道工具书怎么使用,去理解怎么使用。
工具书不能代替你思考。交给你一个工具,不能理解力提升。
方法——不能带来理解力提升
参加培训教一个体系来提升理解力也很难。
总的来说,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知道在何处可以找到相关的答案,也需要经验的积累。
4. 对导读类的内容,要牢记管理效果公式,自己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一件事你是为了什么,要把它说清楚。
并要使用批判性思维。
### 三个感受
1.上高中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工具辅导书,感觉和老师同频了。但实际上,在考试中,自己的分析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不够用了。 尤其体现在语文的学习中,对阅读理解方面的题,做的很差。现在想想,自己是掉在就坑中了。
2. 参加过7天阅读一本书的活动,初衷是为了可以看完1本好书。而不是闲置或者很久之后再去阅读。阅读的过程中,也会存在赶进度的情况,没有理解清楚内容。发现在最后的全书输出时,自己的精力不够,只能做到对这本书的了解层面。根据需求,在后续再花时间阅读。其他的好处是,7天内我有在阅读书籍,时间没有荒废过去。
3. 老师提到《一站到底》。一个类似于应用百科全书知识的节目,考察的是参赛者在某个知识领域,了解信息的多少。
其实只是随便看看就好,事实上对观众也没有什么帮助,只是了解信息信息。或者就是学习观察一下,选手的临场表现。很多内容,选手可能是对通过大脑记忆,背下来的。
娱乐也是有选择的,看看自己的目的是什么。现在基本上没有看过这类节目,只是在小时候看过一些。
### 二个改变
1. 发现自己在写圣诞树模型的速度很慢,应该在听课的过程中,就有意识的收集好,要输出的内容。没有转化的内容,就不是自己的。
2. 1本书的思维导图,是该作者思想的输出,自己通过看关键词,架构上布局的不了解,其实也没有吸收什么内容。
不应该只通过看别人的思维导图,代替内容的阅读。仅仅作为参考,衡量是否应该深入了解内容的一个途径。
### 一个行动
利用好导读类书籍的作用,知道需要获得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