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李诞对延迟满足的解读十分有趣,:
“曾经有两种人,一种是采集文明,他今天饿了,他一伸手一个果子,他当时很快乐,但这种人被淘汰了;
活下来的是我们这些不快乐的人,压抑了欲望选择种地,我们是春天种,等了好几个月秋天吃。这就叫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这一概念源自著名的“糖果实验”
研究员给每个小孩一块糖果,并告诉他们:如果马上吃掉糖果就只能吃一颗;
如果等15分钟后再吃,会再奖励他们一颗,也就是能吃两颗。
15分钟后,有2/3的孩子忍不住吃了糖果,只有1/3的孩子忍住了糖果的诱惑。
15年后再次对这些孩子进行跟踪研究,结果发现:
能延迟满足的孩子,抗压能力、冲动控制能力更强,能为了长运目标,抵御短期诱惑,更容易成功。
而缺乏耐心,需要即时满足的孩子,容易急躁,遇到挫折更容易退缩,也更容易放弃。
其实真正的“延迟满足”不是为了让你吃苦,一味的去忍耐、去克制自己,而是为了让你抵御诱惑、学会等待,获得更有价值、更长远的结果。
放弃即时满足换来以后更多的糖果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想要真正掌握延迟满足,前提一定是你本身是被充分满足过的。不是单靠控制欲望就能学会,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在被允许、被接纳、被满足之后的产物。
如何培养孩子学会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能帮助孩子管理好自己的学习,为长远目标而努力。
首先,明确孩子的长期目标,和实现目标给自己带来的切实的好处。(这个好处是非常有诱惑的)
其次,将大目标分成小步骤,配合“门槛致应”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在每一个小步骤取得成功时,家长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赞美,可与“皮格马利翁效应”融合,针对于小步骤的成功,要对孩子发自内心、真诚的赞美,引导孩子更积极、更有内驱力的去完成接下来的每个小步骤,成就大目标。
案例:
每天频繁的刷小视频、打游戏、看短剧,这些与工作无关,只是为了来打发时间的“及时满足”,虽然能带来短暂的快乐,但伴随快乐之后是无尽的空虚与即时行乐的纠结折磨。
罗曼罗兰说过“真实的、永恒的、最高级的快乐,只能从三样东西中取得,工作、自我克制和爱”
延迟满足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